前兩天在台鐵時刻表上看到「mar班次調整」,朋友突然戳我:「這個mar是火星還是三月啊?」才發現原來這麼多人被這三個字母搞糊塗過。今天就來拆解這個日常迷思,順便聊聊背後的文化冷知識。
其實mar最常代表三月(March)。源於羅馬戰神瑪爾斯(Mars),古羅馬曆法新年從三月開始,正是出征打仗的季節。現在看日曆或行事曆上縮寫的\Mar\,九成都是指三月。上個月整理舊文件,翻到2015年3月的會議紀錄,封面上就印著大大的「2015 MAR」——這種辦公室的日常痕跡最能說明問題。
有趣的是火星的英文Mars也源自這位戰神。天文學家用符號♂表示火星(戰神之盾與長矛),而三月符號♮(豎琴)反而少人知曉。這就解釋了為何朋友會困惑:當mar出現在科幻討論或太空新聞裡,八成是指火星。記得有次幫侄子買天文圖冊,書裡火星探測車章節標題寫著「MAR ROVER」,孩子還嘟囔「三月探測車?」讓人哭笑不得。
更冷門的是化學元素「錳」的符號Mn,拉丁名Manganum偶爾縮寫成Mar。曾在某德文化工報告裡見過,當時還以為是排版錯誤。這種專業領域的用法就像彩蛋,普通人一輩子未必遇得到。
至於繁體字「幾月」的疑惑,其實是語言切換的烏龍。當你打「mar」想輸入三月,輸入法可能誤判你要寫火星(Mars),或是自動切換到其他語言。有次我在咖啡館見鄰桌女孩發訊息:「我們mar見面吧」,刪刪改改五次才發出——八成在跟輸入法搏鬥呢。
下次看到mar時,先看場景判別:日曆/合約/行事曆?那必是三月。太空新聞/科幻論壇?多指火星。若在化工文件或老式打字機文件見到,不妨查查錳元素。至於中文輸入的困擾,建議直接打「三月」或切換英文輸入,比和輸入法猜心省時多了。
最後分享個浪漫連結:三月春雷初響,恰似戰神擂鼓;火星熒熒如火,暗合征戰之象。古人稱火星為「熒惑」,當它在三月夜空最亮時,羅馬人視為吉兆,漢代人卻當凶兆——你看,連星星的脾氣都因文化而異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