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踏進三和的店面,那股撲鼻的油香立刻勾起童年記憶——小時候跟著阿公在旺角街頭排隊,就為了一碟熱騰騰的燒鴨。那時候不懂什麼叫「燒臘」,只覺得金黃脆皮下藏著天堂。如今,跑遍香港、廣州、甚至新加坡的燒臘攤,回頭再嚐三和,才明白它為何被老饕封為「港式燒臘的活字典」。不是誇張,這家店從選料到火候,每一刀都刻著師傅半輩子的執著。
講到必試的頭牌,絕對是他們的招牌燒鴨。別家或許用冷凍鴨充數,三和堅持每日現宰新鮮鴨,醃料裡混了陳皮、八角,還有祖傳秘方的玫瑰露酒。我親眼看過師傅在炭爐前守著,火苗舔過鴨皮時滋滋作響,像在跳一支慢舞。出爐後,皮脆得像玻璃紙,一刀切下去,肉汁直接湧出來,蘸點自家調的梅子醬,酸中帶甜,平衡了油脂的膩。這不是快餐,是一場儀式——你得先聞香氣,再聽脆聲,最後讓舌尖感受那層層疊疊的風暴。
叉燒呢?多數人以為叉燒就是紅彤彤的甜肉,但三和的版本顛覆想像。他們只用豬頸肉的「梅頭」部位,肥瘦紋理如大理石,醃足24小時,蜂蜜裡摻了荔枝蜜,烤時反覆刷醬,讓焦糖香滲進每絲纖維。咬下去,外層微焦帶蜜脆,內裡嫩到化開,尾韻還飄著淡淡酒香。老闆阿明哥有次跟我聊,說這手藝是跟澳門老師傅學的,「火候差一秒,肉就柴了」,難怪連米其林密探都悄悄來打卡。
燒肉更是驚艷。坊間常見的燒腩肉皮硬如石,三和卻做出「芝麻皮」——師傅用鋼針在豬皮上戳出密孔,烤時油脂從孔中滲出,形成一粒粒金黃脆泡。入口先是咔嚓聲,接著是肥瘦相間的鹹香,沾點黃芥末,辛嗆感瞬間喚醒味蕾。這道菜的靈魂在於「三燒三冰」工法:反覆烤製後急速冷卻,讓皮肉分離卻不散架,功夫深到連香港老茶樓都來取經。
除了這三寶,別錯過隱藏菜單的脆皮燒鵝。選用黑棕鵝,肚裡塞滿薑蔥和沙薑粉,炭烤時鵝油滴進爐火,煙燻香滲透骨髓。配一碗瀨粉,湯頭用鵝骨熬足六小時,喝一口,鮮味直衝腦門。有人說燒臘是市井美食,但三和證明它也能登大雅之堂——背後是粵菜百年沉澱的智慧,從清宮御膳到移民南洋的鄉愁,全濃縮在這油亮亮的盤中。
下次路過,別只外帶。坐下來點份雙拼,配杯濃普洱,看師傅手起刀落的節奏。美食從來不只是填肚子,是三和這類老舖用火與時間熬出的生活哲學——簡單,卻深不見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