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賈德這個名字,在伊朗乃至全球政治舞台上,總能掀起一陣波瀾。他不是那種出身名門的政客,而是從貧民窟一步步爬上權力巔峰的傳奇人物。記得第一次關注他,是在2005年那場總統選舉中,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工程師,竟以壓倒性票數擊敗了老牌精英。這背後的故事,不只是個人奮鬥,更折射出伊朗社會的深層矛盾。
出生在德黑蘭郊區的工人家庭,內賈德的童年充滿了掙扎。父親是個鐵匠,日子過得緊巴巴,家裡連基本教育都供不起。但他骨子裡有股不服輸的勁,靠著打零工和獎學金,硬是擠進了伊朗科技大學。那段歲月,他親眼目睹了社會底層的不公,這成了他日後強硬政策的根源。大學期間,他投身**衛隊,參與了兩伊戰爭,戰場上的血與火,塑造了他那種近乎偏執的民族主義情結。
踏入政壇初期,內賈德只是個小角色,在地方政府裡默默耕耘。1990年代,他當上阿爾達比勒省省長,用鐵腕手段整頓腐敗,贏得基層民眾喝彩。但真正讓他嶄露頭角的,是2003年出任德黑蘭市長。那時,他大刀闊斧改革市政,削減官僚開銷,把資金投向貧民區基建。這些舉措看似務實,卻暗藏玄機——他藉此積累民望,為總統之路鋪墊。
2005年總統大選,內賈德打著「反貪腐、平民代言人」的旗號橫空出世。對手是改革派領袖拉夫桑賈尼,一個政壇老手,但內賈德巧妙地利用民眾對精英階層的不滿。他的競選演講總是直白火辣,承諾要讓石油財富惠及窮人,這在失業率飆升的伊朗,如同點燃了導火索。當選後,他迅速推行保守政策,強化伊斯蘭價值觀,壓制異議聲音。國際上,他高調推進核計劃,與西方對峙,讓伊朗成為焦點。
內賈德的總統任期,留下深刻卻分裂的印記。國內,他推動補貼改革,試圖縮小貧富差距,但通膨失控,經濟陷入泥潭。國際舞台,他的強硬外交激化了與美國的緊張關係,核爭議導致制裁加劇。有人讚他是民族英雄,敢於挑戰霸權;更多人批評他加劇了孤立,犧牲了民生。卸任後,他的影響力未減,保守派陣營視他為精神領袖,改革派則視為阻礙。
回顧內賈德的崛起,它不只是個人傳奇,更是伊朗現代政治的縮影。他的成功,源於抓住了社會裂痕——貧富對立、反西方情緒。但這種路線的後果,是國家在動盪中搖擺。時至今日,伊朗年輕人仍在爭論:他是救星還是災星?答案,或許藏在每個普通伊朗人的日常掙扎裡。
內賈德的經濟政策真的幫助了窮人嗎?我聽說他任內通膨飆到30%,窮人日子更苦了,這算不算失敗?
他為什麼能從草根崛起?伊朗的選舉制度是不是有漏洞,讓強硬派容易上位?
如果內賈德還在位,伊朗的核協議會怎麼發展?他會像現在這樣妥協嗎?
有人說他是伊斯蘭**的化身,但這對伊朗的國際形象傷害很大,你怎麼看這種代價?
他的背景故事好勵志,但政治影響太複雜了,能多聊聊他卸任後的動向嗎?比如現在在做什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