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多伦多的街头漫步,我无意间路过一个社区中心,墙上贴着一幅海报,呼吁保护性工作者的权益。这让我停下脚步,回想起几年前在温哥华的一次访谈经历。当时,我和几位性工作者聊了整整一下午,她们的眼神里混杂着坚韧和疲惫,故事像潮水一样涌来,真实得让人心痛。加拿大这片土地,看似开放包容,但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,社会往往选择视而不见。
经济压力是她们日常的阴影。许多人因为失业、债务或家庭负担入行,却陷入更深的泥潭。房租、生活费、健康开销,像无底洞一样吞噬收入。我认识的一位单亲妈妈,化名丽莎,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,只为了给孩子付学费。她说:“这份工作不是选择,是生存。”但收入不稳定,客户拖欠费用是常事,加上行业竞争激烈,新手往往被压价到难以维生。更别提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中间人,抽成高达50%,让她们在贫困线上挣扎。
健康和安全风险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。街头工作者尤其脆弱,暴力事件频发——从抢劫到性侵,警察的反应却常常迟缓。丽莎曾分享一个恐怖经历:深夜被客户持刀威胁,她报警后,对方却反问“你为什么做这行”。医疗资源也匮乏,许多人不愿去诊所,怕被歧视或泄露隐私。性病传播率居高不下,心理创伤像慢性病一样累积。一位社工朋友告诉我,她接触的案例中,超过70%的人有焦虑或抑郁症状,却无力负担心理咨询。
法律框架看似保护,实则矛盾重重。2014年通过的C-36法案,俗称“北欧模式”,将购买性服务定为刑事罪,但销售本身合法。初衷是好的,想减少剥削,但现实呢?客户不敢公开交易,迫使工作者转入更隐蔽的环境,风险反而增加。警察执法时,重点打击嫖客,却忽略了对工作者的支持。丽莎苦笑着说:“法律说我们无罪,可社会看我们像罪犯。”申请合法牌照?程序复杂,费用高昂,许多移民或低收入者直接被挡在门外。
更深层的困境是社会污名。媒体总爱用“妓女”这种标签,强化偏见。丽莎的孩子在学校被霸凌,只因邻居嚼舌根。就业市场对她们紧闭大门,即使想转行,履历上的空白成了终身烙印。社区支持组织在努力,但资金不足,影响力有限。我采访的一位学者指出,根源在于社会将道德和生存对立——我们高喊人权,却对这群人的苦难视若无睹。
改变需要全社会行动。政府该修订法律,平衡惩罚与保护,比如设立安全交易区或提供免费健康服务。我们每个人呢?放下评判,倾听她们的故事。下次路过街头,别转开视线。一个包容的社会,不该让任何人在阴影里求生。
法律既然允许销售,为什么不直接规范交易场所?感觉现在半吊子政策反而害了人。
读得心里发堵,经济压力这块太真实了。有没有数据支持单亲妈妈的比例?
健康部分提到心理创伤,社区中心有提供免费咨询吗?想捐款支持。
北欧模式在加拿大实施十年了,效果到底如何?有研究报告推荐吗?
结尾呼吁很动人,但普通人能做啥?除了不歧视,还能怎么帮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