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看到手臂上那個小小的疤痕,我就想起小時候接種卡介苗的經歷。那時護士溫柔地說:「別怕,這能保護你一輩子。」長大後才明白,疫苗背後的故事遠比我想像的複雜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兩種經典疫苗:卡介苗和牛痘。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關鍵角色,但作用機制和應用場景卻大相逕庭。很多人容易混淆它們,甚至誤以為是同一種東西。其實,深入理解這些差異,不僅能解開疑惑,還能讓我們更珍惜現代醫學的奇蹟。
先從卡介苗說起吧。這疫苗是上世紀初由法國科學家卡爾梅特和介蘭研發的,專門用來對抗結核病。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,曾經是全球頭號殺手之一,尤其在貧困地區肆虐。卡介苗的工作原理很巧妙:它使用一種減毒的牛型結核桿菌,注射後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記憶細胞。一旦真正的結核桿菌入侵,身體就能快速反應,防止疾病發展成嚴重的肺結核或腦膜炎。在台灣和其他許多國家,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就會接種,通常在手臂上留下那個標誌性的疤痕。不過,卡介苗並非萬能,它的保護力大約維持10到15年,且對成人結核病的預防效果有限。副作用方面,少數人可能出現局部潰瘍或淋巴結腫大,但整體風險很低。有趣的是,研究顯示卡介苗還能間接增強免疫系統,對其他感染有一定防護作用,這點讓它在資源匱乏地區依然不可或缺。
再來看牛痘疫苗,它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。18世紀末,英國醫生愛德華·詹納發現擠奶女工很少得天花,因為她們接觸過牛痘病毒——一種對人類較溫和的病原體。於是,他發明了牛痘疫苗,用人類接種牛痘病毒的方式來預防致命的天花。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,曾經奪走數億人命,症狀包括高燒和全身膿皰。牛痘疫苗的作用機制是「交叉免疫」: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結構相似,接種後身體產生抗體,能有效中和天花病毒。這疫苗在20世紀全球推廣,最終幫助世界衛生組織在1980年宣布天花根除。正因如此,牛痘疫苗現在幾乎停用,只在實驗室或特殊情況下(如生物恐怖威脅)儲備。相較於卡介苗,牛痘的副作用較嚴重,可能引起發燒、皮膚壞死,甚至罕見的腦炎。歷史上的大規模接種,常留下更大的疤痕,見證了人類對抗瘟疫的艱辛。
那麼,卡介苗和牛痘的核心區別在哪?關鍵在於病原體類型和當代應用。卡介苗針對細菌性感染(結核桿菌),而牛痘針對病毒性感染(天花病毒)。接種時機也不同:卡介苗多在嬰幼兒期施打,強調長期基礎免疫;牛痘則是全齡段接種,目標是緊急防護。副作用風險上,牛痘明顯較高,且因天花根除,它已退出常規疫苗行列。反觀卡介苗,儘管效果不完全,仍在結核病高風險區廣泛使用。從歷史角度看,兩者都是醫學里程碑,但牛痘的「功成身退」凸顯了疫苗成功的終極目標——讓疾病消失。而卡介苗的持續存在,提醒我們對抗結核病的戰役尚未結束。每當我思考這些,就感嘆科學的進程:從詹納的鄉村觀察到現代基因工程,疫苗演進是人類智慧的縮影。
或許你會問,為什麼今天還要談這些老疫苗?因為它們教會我們,預防醫學不是一蹴可幾。卡介苗的局限性推動了新疫苗研發,比如針對結核的改良版本;而牛痘的成功,激勵了COVID-19疫苗的快速開發。生活中,我們常視疫苗為理所當然,但背後是無數科學家的血汗。下次看到手臂上的疤痕,不妨想想這個故事——它不只是印記,更是守護生命的勳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