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把後院那塊爛泥地鋪成水泥平台,鄰居路過總要探頭問:「這工請人做的吧?至少砸了十萬?」我總笑著搖頭,心裡暗爽——材料費不到三萬五,自己帶著兩個國中兒子硬是搞定了。水泥地真不是什麼高深技術活,關鍵在細節拿捏與資源調度。
動工前蹲在院子畫草圖那週,差點被資料淹沒。網上教學總說「水泥砂石比例1:2:3」,實際跑建材行才知貓膩:石子分鵝卵石、碎石與礫石,承重力差兩倍;砂子得用粗砂,細砂拌出來像發糕,卡車壓過就碎。師傅私下教我土法:抓把濕砂握拳,鬆手後散開才是好貨,結塊的摻了泥,絕對偷工減料。
地基挖多深最燒腦。多數人以為30公分夠了,去年暴雨隔壁巷子水泥地整片浮起,就是地基太淺。我的公式是:地基深度=(預計承重公斤數÷500)x 1.5。像我家要停休旅車,算出來得挖45公分。省錢妙招是底層20公分填建築廢料,工地朋友給的破磚塊壓得密密實實,光這項省下六車碎石錢。
拌水泥那三天像打仗。租攪拌機每小時燒300元,我改用工地的土法:帆布上堆成火山形,倒水後兩兄弟各執鐵鍬從外往內翻。重點在「倒水要像滴管」,寧可分五次加。測試法抓團水泥從1米高放手,落地不散才算及格。灌漿時從角落開始Z字推進,看到氣泡得立刻用震動棒戳,否則乾了全是蜂窩眼。
最關鍵是養護。多數人澆完水就撒手,我頭七天每天凌晨五點爬起來噴霧。師傅傳的秘方是:第二天鋪完濕麻布袋後,偷偷澆摻紅糖的水。糖分會延緩凝固速度,水泥結晶更密實。驗收時拿硬幣刮表面,沒白痕才算過關。
總開銷細目很有趣:水泥砂石佔55%,租工具花20%,剩下是防裂網等雜項。若給包商做,光工錢就夠我買三倍材料。但說實在,省下的錢全貼在膏藥上了——那週搬砂閃到腰的教訓,夠我記一輩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