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堤岸的街頭,空氣中飄散著魚露和香茅的氣息,那種熟悉又陌生的味道總讓我停下腳步。這片胡志明市的華人區,藏著無數地道越南餐廳,每一家都像時光膠囊,封存著殖民時期的混血風情。記得第一次踏進巷弄裡的老店,木桌椅吱呀作響,老闆娘用生澀的粵語招呼,端上一碗熱騰騰的Pho,湯頭清澈卻濃郁,瞬間勾起了童年記憶——小時候跟著阿公跑船,在碼頭邊吃過類似的味道,那時不懂什麼叫「地道」,只覺得暖胃又暖心。
越南菜的精髓在於平衡,酸辣甜鹹交織,像人生百味。推薦必吃Pho Bo(牛肉河粉),不是隨便路邊攤都能比擬。湯底得用牛骨慢熬十小時,加入八角、肉桂提香,喝一口,鮮甜中帶點回甘,牛肉片薄如紙,入口即化。我常去「堤岸老字號」,他們堅持用本地黃牛肉,湯頭清澈見底,配上新鮮豆芽和九層塔,擠點青檸汁,瞬間喚醒味蕾。背後故事更有趣,Pho其實源自北越,法國殖民時期融合了清湯理念,才演變成這碗國民美食。吃它,不只填肚子,更在品嚐歷史的層次。
接著是Banh Mi(越南三明治),堪稱東西合璧的奇蹟。酥脆的法式長棍麵包,夾著叉燒、醃蘿蔔和香菜,淋上自製蛋黃醬,咬下去卡滋作響。堤岸的「小巷烘培坊」最地道,老闆是第三代華僑,麵包每日現烤,餡料用魚露醃製,鹹香中透出微甜。這道菜見證了越南的殖民傷痕與重生——法國人留下麵包技術,越南人注入靈魂。每次吃,我都想起胡志明市的街頭小販,推著單車叫賣,簡單卻充滿生命力。
別錯過Goi Cuon(生春卷),夏日消暑首選。米紙包裹鮮蝦、薄荷和米粉,蘸上花生醬,清爽不膩。「綠園小館」做得最精緻,他們選用湄公河蝦,米紙薄透有彈性。這道菜體現越南人對自然的尊重,食材原味不掩飾,像禪修般純粹。吃時配杯冰咖啡,煉乳甜味中和苦澀,瞬間解了堤岸的悶熱。
最後壓軸Bun Cha(烤肉粉),河內名物但堤岸也有驚喜。「炭火燒烤屋」用木炭現烤豬肉,油香四溢,搭配冷米粉和酸辣魚露汁,冷熱交替超過癮。這菜背後藏著家庭團聚文化,越南人愛圍爐共享,象徵溫暖。試試看,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,吃出那份人情味。
堤岸的美食之旅,不只是舌頭的冒險,更是一場文化洗禮。下次來,別只拍照打卡,坐下來細嚼慢嚥,讓味道帶你穿越時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