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初冬,多倫多市中心突然傳來一陣輕微晃動,窗戶嘎嘎作響,雖然只是小震,卻讓我驚覺:這座看似安穩的城市,竟也躲不過地殼的任性。那晚,我翻出塵封的應急包,才發現裡頭的水早已過期。地震不是電影情節,它可能就在下個轉角,尤其多倫多位於聖勞倫斯地震帶邊緣,歷史紀錄顯示每隔幾十年就有小規模震動,誰能保證下次不會更劇烈?
說到風險,很多人以為多倫多遠離環太平洋地震帶,就高枕無憂。其實,安大略省的地質結構雖穩固,但深層斷層的活動從未停歇。1988年魁北克那次5.9級地震,連多倫多都感受到震感,建築物輕微損毀。專家警告,隨著氣候變遷加劇,地殼壓力可能累積,突發性地震的機率不容忽視。別等到災難降臨才慌亂,現在就該行動。
應急準備的核心是家庭應急包,我花了幾個月研究,才整出實用清單。包裡至少放三天份的飲用水(每人每天四公升)、非易腐食物如能量棒和罐頭、急救箱含止血帶和止痛藥、手電筒加備用電池、還有重要文件複本。別忘了手機充電寶和哨子,求救時能救命。把包放在門口易取處,每月檢查一次,確保物品新鮮。更關鍵的是全家演練逃生路線,選定戶外集合點,像社區公園或學校操場。
地震來襲時,本能反應往往是錯的。多倫多高樓林立,千萬別衝下樓梯或往外跑。標準做法是「蹲下、掩護、抓住」:立刻蹲低身體,鑽到堅固桌子下,雙手護頭,抓住桌腳穩住。如果床上,用枕頭蓋住頭頸;在戶外,遠離建築物和電線桿,找空曠地蹲下。震後別急著開燈,小心煤氣洩漏,用手電筒照明,檢查傷勢後再疏散。這些步驟,我帶孩子反覆練習,變成肌肉記憶。
心理防護同樣重要。地震後的焦慮可能持續數週,多參加社區應急講座,像多倫多市政府辦的免費工作坊,學習CPR和基礎救援。鄰里間建立互助網,交換聯絡方式,災時能互相支援。準備不是杞人憂天,而是一種生活智慧,讓你在混亂中保有冷靜。從那次小震後,我家每年更新應急計畫,連寵物的糧食都備好。這份安心感,遠比任何保險都實在。
應急包的水要怎麼保存才不會變質?放多久該換?
多倫多歷史上最大地震是幾級?真的需要這麼緊張嗎?
如果住公寓高樓層,地震時該優先做什麼?有特別注意事項嗎?
請問哪裡能找到免費的應急訓練課程?市政府網站有資訊嗎?
這篇超實用,尤其蹲下掩護那部分,我要印出來貼冰箱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