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末在Yonge街的咖啡店裡,朋友把手機推到我面前,螢幕上是套列治文山掛牌兩天就貼上「Sold Over Asking」的獨立屋。他苦笑:「去年以為利率漲了能撿漏,現在連下offer的勇氣都沒了。」這幕在多倫多地產局最新報告裡找到註解——四月均價年漲3.5%,掛牌量卻創二十年新低,市場像被無形的手扼住喉嚨。
翻開銀行貸款經理遞來的壓力測試表單,數字冰冷得扎眼。哪怕央行維持5%基準利率,想買百萬公寓也得證明年薪超過15萬加幣。但弔詭的是,搶offer大戰仍在北約克學區房上演。某個深夜陪客戶競標時,聽到經紀對著電話吼:「別管測試上限!買家自帶30萬現金填差價!」這種撕裂感背後,是移民湧入撐起的剛需與供應鏈斷裂的對峙。
我開始在萬錦新盤售樓處蹲點。華人開發商悄悄調整策略:把60萬的鎮屋拆成兩套「迷你鎮屋」,每間廚房僅容單人轉身。銷售總監吐著煙圈說:「總價砍到45萬,年輕人靠父母擔保就能上車。」而在市中心,裝修隊正連夜把老舊辦公室改成「納米公寓」,22層窗景戶型僅290平方呎,宣傳冊印著刺眼的「月供低於租金」。
資深地產律師Allen的檔案櫃藏著更殘酷的真相。他抽出三份解約文件:「都是預售樓花買家,交割時發現利率翻倍,借不到尾款。」其中一對工程師夫妻賠掉15%定金,還被追討開發商轉售的差價。當他建議客戶做「活體按揭」(viable mortgage)測試時,總要補句:「按現行利率加2%模擬,你能撐住嗎?」
在密西沙加二手開放屋,我遇見舉著自製標語的印度夫婦:「直接談價,省掉經紀費!」他們繞過中介聯繫屋主,省下的佣金用來填補高利率缺口。這種原始交易方式正在華人社區蔓延,某華人論壇甚至流出《私賣避坑指南》,詳細標註產權查驗要點。當傳統交易成本被碾碎,灰色地帶正野蠻生長。
若非要問策略,我的筆記本裡記著兩組座標:一處是士嘉堡輕軌延線的舊鎮屋群,掛牌價比周邊低12%,掀開地毯能看到待換的石棉層;另一處是湖濱區某棟「問題公寓」,管理費暴漲的傳聞嚇退大批買家,但維修報告其實早已通過。這些帶著「瑕疵標籤」的物業,恰是預算有限者的時間窗口。
深夜離開咖啡店時,朋友盯著櫥窗上的租屋廣告出神。月租$3200的單臥室公寓下寫著小字:「至少簽兩年約」。當購房遊戲變成殘酷的生存戰術,或許該重拾租房主義者的清醒——在等待加拿大央行降息信號的漫長冬夜裡,握緊現金有時比倉促上車更需要勇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