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多倫多唐人街的街頭,空氣裡飄著蔥油香氣,拐進Spadina Avenue那家小楊生煎,我總有種回到上海弄堂的錯覺。記得第一次踏進店門,那股熱騰騰的蒸汽撲面而來,服務生用帶點吳儂軟語的普通話招呼著,瞬間就勾起了鄉愁。這裡的生煎包,可不是普通小吃,每一口都藏著老上海師傅的手藝傳承——麵皮得手工揉製,薄而不破;肉餡選用安大略本地豬腿肉,肥瘦三七分,拌上薑末和秘製高湯;最絕的是煎製時那「吱吱」作響的過程,底部金黃酥脆,頂部卻柔軟如雲,咬開瞬間,滾燙的湯汁噴湧而出,得小心燙著舌頭。
說到必嘗款,經典鮮肉生煎絕對是首選,湯汁豐盈得能盛滿一小勺,配上醋碟蘸著吃,酸香解膩。若想來點變化,蟹粉生煎是季節限定,蟹黃的鮮甜融入肉餡,層次分明,一口下去彷彿嘗到黃浦江畔的風味。店裡還隱藏著驚喜,比如他們的蝦仁生煎,選用大西洋鮮蝦,彈牙爽口,搭配少許荸薺碎,增添清脆感。別忘了點一籠小籠包作配,皮更薄透,湯汁更清甜,兩者對比著吃,才懂何謂「一煎一蒸,各領風騷」。
多倫多的美食版圖裡,小楊生煎站穩了腳跟,不單靠情懷。相比本地其他生煎店,他們堅持現點現做,廚房透明可見,師傅們手速飛快,一鍋出爐不過五分鐘,確保熱度不減。價格也實在,一客四顆約十加幣,午市套餐配酸辣湯才十五元,性價比高過市中心那些網紅店。但得提醒,避開週末高峰,平日午後兩三點最悠閒,挑個靠窗位,看著街景慢啖,才是老饕之道。
深入聊,生煎包的靈魂在於「水油煎」工藝——這源自清末上海攤販的智慧,麵糰發酵得恰到好處,太鬆則吸油,太緊則硬實。小楊的師傅說,他們用加拿大硬麥粉,筋度高,能鎖住湯汁;煎時火候分三段,先大火定型,再中火逼出油香,最後小火收乾,成就那「脆底軟頂」的黃金比例。這背後,是移民廚師將江南技藝融入北美食材的掙扎與創新,我曾和店主聊過,他苦笑說:「找對麵粉就試了半年,本地人嫌豬肉味重,我們得調整醃料比例。」這種堅持,讓每一口都帶著故事。
作為常客,我總愛觀察食客反應——新移民淚光閃閃說「像老家味道」,留學生驚呼「比溫哥華分店更道地」,連西人老外都學會用筷子夾起,邊吹氣邊讚「juicy and crispy」。歸根結底,小楊生煎不只餵飽肚子,更串起了跨文化的味覺對話。下回去,不妨試試配他們的桂花酒釀圓子,甜潤收尾,完美平衡。地址在255 Spadina Ave,週一休店,其他天從早十一點開到晚九點,記得帶現金,部分時段只收現金呢。
看完超心動!請問蟹粉生煎是全年供應嗎?還是得特定季節去?
上次帶朋友去,他說湯汁太燙差點噴出來,有沒有吃生煎不燙嘴的小技巧啊?
比較過士嘉堡那家新開的生煎店,小楊的皮確實更薄,但價格小貴,值不值得專程跑一趟?
文裡提到的酸辣湯,是偏上海口味還是調整過的?怕太酸喝不慣。
求問,平日午後去真的不用排隊嗎?上次週六等了一小時,餓暈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