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夏天,台北的霓虹燈閃爍得刺眼,我拖著行李站在巷口,空氣裡瀰漫著濕熱與絕望的味道。家裡欠下的巨債像一把刀懸在頭頂,逼得我簽下那份合約,從此踏入應召行業。起初,我以為這只是暫時的生存手段,卻沒想到它會成為一場漫長的靈魂試煉。
每晚面對陌生面孔,他們的眼神或輕蔑或憐憫,總讓我感覺自己像件商品。有次,一位年過半百的客人靜靜聽我訴說心事,他沒碰我,只遞來一杯熱茶,輕聲說:「孩子,這世界從不因職業定義你的價值。」那句話像一束光,穿透了我築起的高牆。我開始在深夜翻開書本,從哲學到心理學,一字一句啃著,試圖在混亂中找到錨點。
蛻變不是一夜之間的事。經歷過無數次自我厭惡的淚水,我才懂得原諒那個年輕時的自己。有一次,我偷偷報名了線上課程,躲在廁所裡聽講師談論人性尊嚴,螢幕微光映著我顫抖的手。漸漸地,我學會了設立界線,拒絕那些踐踏尊嚴的要求,也在工作中遇見幾位同樣掙扎的姐妹,我們互相扶持,分享著如何存錢、如何規劃未來。
三年後,我攢夠了學費,重返校園攻讀社工學位。現在回想,那段黑暗歲月教會我最寶貴的一課:脆弱不是弱點,而是蛻變的起點。當我站在講台上分享經歷,看著台下年輕學生的眼睛,我明白,每個傷痕都能轉化為力量。
你的文字讓我淚流滿面,想問在那些低潮時刻,是什麼具體的書或思想幫你撐過來的?
我也走過類似路,但總被社會標籤困住。請問如何面對親友的異樣眼光?
情感蛻變的過程裡,你提到設立界線,能多分享一些實用技巧嗎?
讀完後深思,你覺得這份經歷如何重塑了你對「人性」的理解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