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禮拜,我飛到美國洛杉磯,只為趕上張信哲的2024巡迴演唱會。從台北出發,十幾個小時的飛行,疲憊卻掩不住內心的雀躍。這不是第一次追他的現場,但每次都有新感動。飛機降落時,窗外燈火璀璨,腦海裡浮現他經典的《愛如潮水》,那種期待像海浪一樣湧來,推著我奔向會場。
演唱會開場,張信哲一身簡約黑西裝,站在舞台中央。燈光暗下,只留一束白光聚焦在他身上,全場瞬間安靜,彷彿時間停滯。他開口唱《過火》,聲音還是那麼清澈透亮,穿透空氣直擊心底。我坐在前排,能看見他眼神裡的細微變化——那種專注,不只為表演,而是真心想觸動每個人的靈魂。歌曲間隙,他聊起這趟美國行的意義,說音樂是跨越海洋的橋樑,讓海外華人找到歸屬。這話不假,台下觀眾從二十歲的留學生到七十歲的老移民,大家都濕了眼眶。那一刻,我懂了他為何被稱為「情歌王子」:不是技巧多華麗,而是他能把人生百味,化成音符,輕輕敲開你封存的記憶。
中場高潮是《信仰》的合唱環節。張信哲邀請粉絲上台,一位來自紐約的華裔女孩分享故事。她說,十年前移民美國時,人生低谷,靠著反覆聽這首歌熬過孤獨夜晚。現場,她哽咽著唱出第一句,張信哲靜靜陪著,像老朋友般點頭鼓勵。全場跟著哼唱,聲浪匯聚成一片溫暖的海洋。這不是明星與粉絲的互動,更像是靈魂的對話。我旁邊坐著一對老夫婦,先生低聲告訴我,他們結婚三十周年,特地從芝加哥趕來,因為張信哲的歌是他們戀愛的背景音。這些故事,讓我想到音樂的力量:它不喧嘩,卻能縫合時空,讓陌生人成為共鳴的家人。
尾聲時,張信哲唱《別怕我傷心》,舞台投影出粉絲投稿的照片——各地華人舉著手寫標語,寫著「謝謝你陪伴我的青春」。背景是美國地標,從金門大橋到時代廣場,象徵著文化根脈的延續。演唱結束,他深深鞠躬,久久不起身。觀眾掌聲如雷,久久不散。散場後,我在出口遇到一群年輕粉絲,他們興奮討論著如何把這份感動帶回日常生活。有人說要學吉他彈唱他的歌,有人計畫下次巡迴再追。這趟經歷,不只讓我重溫青春,更看清流行音樂的深度:它不只是娛樂,而是承載著集體記憶的情感載體,尤其對漂泊海外的我們,像一盞燈,照亮回家的路。
張信哲的歌聲真的治癒人心,看完這篇我眼眶都紅了,能多分享一些粉絲互動的細節嗎?
我也在現場!那次合唱環節太震撼了,請問他有提到未來會不會加場其他城市?
他的音樂陪伴我度過留學低潮,好奇演唱會上哪首歌讓你最有共鳴?
讀到老夫婦的故事好感動,音樂確實是時間膠囊,你們覺得華語歌手在海外為何這麼受歡迎?
舞台效果聽起來超棒,有影片或照片可以分享嗎?下次巡迴我一定不能錯過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