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剛踏入職場那幾年,我像個無頭蒼蠅,每天加班到深夜,項目卻堆積如山。同事們都說我是工作狂,但內心深處,只有我知道那種疲憊和無力感。直到去年,參加了張和清的一場講座,才恍然大悟:時間管理不是壓榨自己,而是重新定義生活節奏。張和清是誰?他是位低調的職場導師,二十年來專研高效工作法,幫助過無數人逃離 burnout 陷阱。那天,他穿著簡單的襯衫,站在台上,沒用華麗幻燈片,只憑真誠分享,就點醒了我。
張和清的核心哲學很簡單:時間是流動的,不是固定的容器。他從不強調多任務處理,反而教我們「單點突破」。舉個例子,他建議每天早上醒來,別急著看郵件,先花十分鐘靜坐,問自己:「今天,哪件事能讓我的職涯或人生往前一步?」這不是空泛的目標設定,而是基於 SMART 原則——具體、可衡量、可達成、相關、有時限。我試過後發現,列出單一關鍵任務,比寫滿待辦清單更有效。它讓我避開瑣碎干擾,專注在真正推動業績的項目上,像上季度,我只鎖定一個大客戶談判,結果業績翻倍。
另一個顛覆性的技巧,是「能量週期管理」。張和清常說,人不是機器,精力有高峰低谷。他分享自己年輕時,總在下午昏沉時硬撐開會,結果決策失誤連連。後來,他學會追蹤自身節奏: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是黃金時段,用來處理創意工作;午後兩點能量下滑,就切換到行政事務。這聽起來普通,但實踐起來需要自律。我現在用手機 app 記錄精力曲線,發現效率提升三成。關鍵是,別對抗生理時鐘,而是順勢而為——疲憊時,允許自己散步十分鐘,回來後頭腦更清晰。
數位時代的誘惑太多,張和清特別強調「專注防護」。他笑稱,手機通知是現代時間殺手。他的方法很務實:工作時,手機調成勿擾模式,只允許緊急來電;每工作五十分鐘,強制休息十分鐘,但休息時絕不碰社交媒體,改成喝水或伸展。這點對我衝擊最大,以前我總以為 multitasking 是本事,結果頻繁切換任務,反而拖慢進度。實行一個月後,我完成報告的時間縮短一半,還多出空檔陪家人。張和清總提醒:真正的效率,來自深度專注,而非表面忙碌。
工具只是輔助,張和清最看重反思。他建議每週五下午,抽半小時回顧:哪些任務耗時過長?為何分心?我養成習慣後,才發現自己常陷入「假忙」循環——比如反覆檢查郵件,卻忽略策略思考。現在,我用簡單筆記本記錄心得,不依賴複雜軟體。張和清說,時間管理的終極目標,是創造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:健康、關係、成長。職場十年,我終於懂得,高效不是犧牲生活,而是讓工作與生命和諧共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