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徐孟南,今天想敞開心扉聊聊我的成長故事。這些年走過的路,跌過的跤,都像刻在骨子裡的印記,時不時提醒我:人生沒有白費的努力。
小時候住在新北的老社區,家裡開間小雜貨店,爸媽每天忙到深夜。我總趴在櫃檯寫作業,聽著收銀機的叮噹聲,空氣裡混著菸草和泡麵味。那時不懂貧窮是什麼,只覺得同學們能買新球鞋真好,而我穿著表哥的舊鞋,鞋底快磨穿了還捨不得丟。放學後得幫忙看店,顧客一來就得放下書本,常被老師罵作業寫不完。有次數學考了四十分,紅筆畫的叉像刀割在心上,我躲進倉庫哭,爸媽沒責備,只說:「阿南啊,書讀得好是福氣,讀不好也別怨,盡力就好。」那句話像暖流,融化了我心裡的冰。
升上國中,課業壓力排山倒海。英文單字背了又忘,理化公式像天書,同學笑我「雜貨店囝仔」。最難熬是九年級那年,模擬考全校倒數,導師當全班面摔我考卷:「你這種成績能幹嘛?」那晚,我沿著淡水河走了三小時,看霓虹燈映在水面碎成一片片。突然想起阿公生前常說:「田裡秧苗被風吹倒,根扎深了照樣抽穗。」回家後,我把鬧鐘調到凌晨四點,桌上貼滿便利貼——單字卡黏在鏡子,公式寫在掌心,連幫客人結帳時都在默背進位制。三個月後會考,英文竟拿了A+,走出考場那刻,眼淚混著雨水流進嘴裡,鹹的,卻帶著甜味。
高中選了自然組,以為從此順風順水,結果栽在微積分。教授講課像念咒,我硬著頭皮去辦公室堵人,問題蠢到讓助教翻白眼。後來發現,與其死磕課本,不如把數學當遊戲——用樂高堆積分模型,拿圍棋演算機率,甚至把函數曲線畫成街頭塗鴉。有次在社團教室解題到凌晨,警衛來趕人,手電筒光掃過滿牆算式,他搖頭笑:「少年仔,讀書讀到瘋去喔!」這種瘋勁讓我拿下奧林匹亞競賽銅牌,但更大的收穫是明白:知識不是塞進腦子的石頭,而是長出血肉的樹。
大學讀電機系,第一次離家到台北。宿舍窄得像鴿籠,隔壁房打遊戲轟到半夜,我縮在樓梯間啃原文書。最崩潰是大二專題,程式碼跑出幾百個bug,隊友全擺爛,我連熬七夜重寫,最後在實驗室昏倒送急診。醒來時,手機跳出教授訊息:「你做的AI模組被矽谷公司採用了。」那瞬間,消毒水味都聞著像花香。這些年學會最重要的不是微控制器或演算法,而是像阿嬤醃醬菜那樣的耐心——失敗時封壇靜置,時間自會釀出滋味。
現在回頭看,雜貨店裡油膩的計算器教會我務實,考卷上的紅叉教會我韌性,實驗室的藍屏死機教會我破框思考。如果有人問「怎麼讀書最有效」,我會說:點滴積累的過程裡,你早已成為答案本身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