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書房時翻出當年的思培筆記本,邊角都磨得起毛了。突然想起考場裡戴著耳機手抖的瞬間,耳麥裡加拿大房東的連珠炮提問,還有成績跳出來時咖啡廳裡差點打翻的拿鐵。十年教學生涯裡,總有學生瞪大眼睛問我:「為什麼每題都聽懂了分數卻卡在8?」今天把壓箱底的乾貨攤開曬曬太陽。
多倫多考場空調開得刺骨,耳機夾得太陽穴發脹。第三部分對話題突然插進魁北克口音:「這週末車庫甩賣要清嬰兒搖椅,但嬰兒車得留著。」關鍵詞garage sale和stroller在腦子裡打架,突然想起社區公告欄看過的傳單圖案——就是這個畫面聯想救了我的分數。聽力從來不是耳朵的事,是調動所有生活經驗的神經戰。
官方評分表冷冰冰寫著「10分需辨識細微態度差異」,但沒告訴你當溫哥華房東說「這地段步行指數98分」時,尾音上揚的其實是暗示要漲房租。有學生把劍橋雅思刷了五遍仍卡在CLB 9,直到我讓他看《熊家餐廳》裡服務生點單的翻白眼片段,才突然開竅:「原來翻紙聲+嘆氣=客人改單三次!」
筆記本上全是鬼畫符?試試我的「烤鴨店分區法」:把A4紙橫折三次,左上記人物動機,右下畫場景物件關係圖。聽到「圖書館員拒絕延長借閱」時,立刻在關係圖箭頭旁標「policy>人情」。當題目問館員態度時,紙上政策符號比記憶可靠十倍。考場發的鉛頭比指甲還鈍,練習時請自備最難寫的圓珠筆。
時間黑洞在第二部分學術講座。教授講真菌共生系統時突然插入「就像溫哥華的雨林生態」,多倫多考生當場懵住。祕訣在預讀選項時圈「舉例標誌詞」——當聽到for instance立刻掐大腿,下一句必出題。有學生專練這招後,講座題從錯5題縮到錯1題。
最痛的分數丟在「邏輯斷層」。聽完求職對話以為完美,結果題目問「女士最終決定如何解決衝突?」錄音裡明明說「我明天帶合約給律師」,我卻選成「重新談判薪資」。後來發現思培在「行動鏈」上埋雷:帶合約≠接受條款,可能是要修改!從此聽到解決方案必畫兩步推演圖。
考前三天我每天灌兩杯double espresso硬聽TEDxMontreal,考完才知是毒招。真正該做的是把生物鐘調到考場時段,用CBC Radio One的《The Current》當早餐背景音。主持人犀利的追問節奏,比任何模考更貼近真實題感。有個學生照做兩週,反應速度提昇0.8秒——別小看這瞬間,足夠捕捉到錄音裡清喉嚨後的轉折詞了。
最後分享個殘酷真相:當你覺得90%聽懂時,實際可能只抓到60%。有次幫學生逐句拆解租屋糾紛音檔,他驚覺原來房東那句「我不是沒給過機會」後面,還有半句被吸鼻聲蓋住的「但這次得按條款走」。現在重聽當年自己的練習錄音,依然能找到三個沒注意到的讓步語氣詞。聽力這條路,永遠有更深的礦層可挖。
聽力9分卡半年了,第二部分學術講座每次錯到懷疑人生,那個分區筆記法明天模考立刻試!
求問態度差異題怎麼破?上次考到顧客抱怨餐廳,感覺語氣都很生氣啊居然有陷阱?
分享血淚史:考前迷信機經背答案,結果實戰發現同樣話題但細節全改,硬套模板直接掉分
請問練習泛聽用什麼素材最貼近考試?播客速度是不是要比實際考試快才有效?
看到邏輯斷層那段汗毛直立上次就栽在\我考慮看看\這句,原來加拿大人都懂這是婉拒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