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小時候,家裡每逢節日總會端上一盤香氣四溢的蝦料理,那種鮮甜滋味至今難忘。後來走訪各地,才發現恒河蝦這種淡水蝦的獨特魅力——它不只肉質彈牙,更承載著河域文化的精髓。
說起恒河蝦,其實就是生長在印度恒河流域的淡水蝦種,體型偏小卻風味濃郁。我曾在加爾各答的市集親眼見過漁民現捕現賣,蝦殼透著淡淡的青藍色,一聞就有股清甜水氣。當地人告訴我,挑蝦要選活蹦亂跳的,殼色鮮亮不發黑,這才能保證新鮮。回來後,我反覆試驗,發現簡單的處理方式最能凸顯原味:先放清水裡吐沙半小時,再剪去蝦鬚和腳,別急著剝殼——殼下的油脂可是精華所在。
烹饪上,我偏愛用快炒鎖住鮮度。熱鍋冷油,薑蒜爆香後,蝦子下鍋嗆個十秒,淋點米酒提香。關鍵在火候,大火快翻不能停,蝦身一轉紅就起鍋,撒點蔥花點綴。這樣做出來,肉質緊實不柴,每一口都爆汁。另一招是清蒸,墊上荷葉或檸檬片,蒸五分鐘就好。蒸過頭的蝦會老,像嚼橡皮,我失敗過幾次才抓到時機。記得有回朋友來訪,我端出這道,大夥兒搶著沾蒜蓉醬油,連殼都啃乾淨了。
營養方面,恒河蝦真是寶藏。它蛋白質含量高過雞胸肉,卻只有一半熱量,健身族當零嘴都行。我查過文獻,蝦肉富含硒和鋅,能抗氧化、提升免疫力。尤其蝦殼中的甲殼素,研究說可降膽固醇,我阿嬤高血壓後,我常煮蝦湯給她喝——去殼熬湯,加點豆腐和青菜,鮮美又暖胃。當然,有人擔心重金屬污染,但選乾淨產地的養殖蝦,每週吃一兩次,風險很低。
現代人忙,蝦料理其實超省時。週末我常一次買兩斤,分裝冷凍,平日下班十分鐘就能變出大餐。重點是享受過程:聽著蝦子在鍋裡滋滋響,香氣漫開的瞬間,疲勞都散了。這不只填飽肚子,更像一場療癒儀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