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藥妝店染髮劑貨架前,那種眼花撩亂的無助感,我太懂了。十年前第一次自己染髮,頂著一頭枯草還伴隨頭皮灼痛的慘狀至今難忘。當了多年髮廊小妹,又踩過無數成分地雷,才明白染髮這門學問,安全永遠比流行色號重要一百倍。
安全染髮的核心密碼,就藏在成分表那排小字裡。別被包裝上「植物萃取」、「胺基酸護髮」的宣傳迷惑,真正要盯緊的是這兩組數字:「PPD」和「過氧化氫濃度」。PPD(對苯二胺)是常見的著色劑,但濃度超過2%就易引發過敏,歐盟標準甚至嚴控在0.5%以下。至於雙氧奶,6%濃度足夠覆蓋七成白髮,髮廊卻常偷用9%甚至12%——那感覺就像用漂白水洗頭。
這些年親手試過近百款染劑,能讓我回購的安全牌屈指可數。日本某百年藥廠出的「無氨植物系列」,用乙醇胺替代氨味,染完髮絲居然有護髮素的滑順感;德國實驗室研發的「敏感頭皮專用劑」,把PPD降到0.1%還添加神經醯胺,連孕婦都能用。最驚豔是韓國某小眾品牌,用海藻糖取代化學矽靈包裹毛鱗片,三個月後髮尾分岔居然沒加劇。
但真正的學費,是繳給那些藏在溫情包裝下的陷阱。號稱「純植物」的指甲花粉,實測酸鹼值高達pH12,腐蝕性堪比燒鹼;網紅推薦的泡泡染,起泡劑月桂醇硫酸鈉會讓頭皮屏障崩解。更別信「食品級染劑」這種鬼話——連可食用色素抹頭皮都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。
染前48小時的皮膚測試絕對不能省!我曾遇過客人第五次用同款染劑突然過敏送醫。偷懶略過這步,代價可能是急診室吊點滴。至於號稱「遮白髮神器」的深色系,往往含更高劑量金屬染劑,三個月後褪成詭異的青銅色不說,還會讓新生髮像鋼絲般僵硬。
染後修復比染前準備更重要。髮廊推銷的千元護理其實成分單純,家用版自己就能調配:椰子油混合維生素E膠囊厚敷髮尾,保鮮膜包覆後用溫毛巾熱敷十分鐘,效果堪比做了一次角蛋白護理。白髮多的人與其每月補染,不如試試在新生髮區域局部使用染髮筆,減少八成化學藥劑接觸。
最後送個冷知識:染劑包裝的色卡參考度只有六成。黑髮底直接染包裝上的亞麻灰?等著變金毛獅王吧!亞洲人髮絲色素粒子深,想顯色得先漂淺,但漂粉比染劑傷髮十倍。下次看到模特兒的霧灰棕,先想想自己是否準備好接受三個月的枯草期。
看完立刻檢查家裡染劑,PPD居然標示不明!求問怎麼辨別安全濃度?
中藥染髮粉真的更天然嗎?奶奶堅持用海娜粉但味道超刺鼻
孕婦32週好想染髮,德國那款哪裡買得到?官網好像只出歐洲
泡泡染毀了我及腰長髮早看到這篇就好了,現在只能忍痛剪短
染髮筆局部補染這招太實用!終於不用為兩撮白髮整頭重染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