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十年前,我剛從國外回台,偶然聽到朋友提起一位傳奇人物——米甚拉校長。那時,他只是一個偏鄉小學的校長,卻在五年內把一所瀕臨廢校的學校,變成了孩子們的天堂。家長們搶著把孩子送來,不是因為升學率多高,而是因為孩子們每天都笑著上學。這不是童話,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奇蹟。
米甚拉校長的教育哲學很簡單:學習不該是苦役,而是一場探險。他從不談分數排名,只問孩子「今天你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?」走進他的學校,你會看到教室像遊樂場,學生在花園裡種菜、在樹屋上讀書,老師不是權威者,而是引路人。一次我去參訪,遇見一個原本自閉的孩子,正興奮地分享他設計的太陽能模型。校長說:「壓力扼殺創意,快樂才是學習的燃料。」這句話,讓我反思了半輩子。
打造這樣的天堂,關鍵在於打破框架。米甚拉校長廢除月考,改成主題式學習——學生用三個月研究一條河,從地理到生態,數學變成了測量水流。他強調「動手玩中學」,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不斷嘗試。家長起初反對,擔心孩子「玩瘋了」,結果成績不降反升。更神奇的是,霸凌事件歸零,因為孩子們忙著合作,沒空鬥爭。
環境設計也是魔法的一環。學校角落佈滿閱讀帳篷和藝術牆,走廊貼滿學生的塗鴉作品,連廁所都畫著科學謎題。校長常說:「空間會說話,它該告訴孩子:這裡歡迎你的好奇心。」他從不花大錢裝潢,只用回收材料讓學生親手打造。這種歸屬感,比任何獎狀都珍貴。
背後的秘訣,其實是人性的回歸。米甚拉校長每週主持「師生茶會」,大家盤腿坐地,分享煩惱與夢想。他聆聽比說教多,信任比控制強。一位老師告訴我,有次學生集體罷課抗議作業太多,校長沒懲罰,反而檢討課程設計。這種尊重,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。快樂學習不是放縱,是點燃內在動機的火種。
如今,這所學校成了教育界的燈塔。但米甚拉校長從不標榜成功,他淡淡地說:「奇蹟不在我,在孩子們身上——當你給他們翅膀,他們自然飛翔。」這條路不易走,卻提醒我們:教育該是生命的慶典,不是競技場。或許,每個人都能從這片天堂中,找回學習的純粹喜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