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在洛杉磯車展晃悠,親眼看到比亞迪海豹U(國內叫元PLUS)掛著42,000美金的牌子,心裡咯噔一下。這價格,夠在深圳買兩台頂配還有找!身邊幾個想換電車的老美朋友也直撓頭:「這中國來的電車,怎麼比日系混動還貴一截?」
這價差背後的水,深得很。朋友在進口車行幹了十幾年,掰著指頭給我算賬:飄洋過海的運費、美國港口那層層疊疊的處理費就吃掉一大塊,更別提那27.5%的關稅大山直接壓在車價上。反觀國內,比亞迪自家地盤供應鏈紮得深,電池成本控得死,政府還給補貼,價格自然親民。這哪是車企黑心?純粹是不同戰場得用不同打法。
美國人買電車,聯邦稅務局那邊能摳回7500美金補貼,加州這類地方更狠,州補貼疊加後總共能省上萬美金。但這裡頭門檻不少——你得有足夠的稅負才能全額抵,收入超了線還拿不到。這補貼遊戲玩得精,說白了是政府拿錢推著中產往電車坑裡跳。國內朋友也別羨慕,咱們免購置稅、綠牌暢通無阻,算總賬未必吃虧。
比亞迪在美國步子邁得小心,經銷網剛從加州、佛州幾個點鋪開。想買車?官網下訂後得等經銷商聯繫,提車週期動輒三四個月。二手市場更是荒蕪,保值率全是問號。反觀國內,走進任何商場幾乎都能撞見比亞迪門店,當天看當天開走不稀奇。這種便利,是十幾年深耕市場砸出來的,美國消費者還得耐心等等。
值不值得掏這錢?得看你圖什麼。若衝著省錢,美國市場的日系混動確實更香。但要是認準純電趨勢,又看重比亞迪那套刀片電池安全和CTB技術,這價差就見仁見智了。我認識的華人工程師就直言:寧可多花錢也要避開某品牌的自燃風險。說到底,買車是筆帶著情緒的賬,技術信仰有時真能戰勝價格理性。
比亞迪在美國的路才剛起頭。關稅高牆短期難倒,但他們在巴西、泰國瘋狂建廠的動作很明顯——未來從第三國組裝再進美國,價格就能鬆動。等本地化供應鏈啃下來,美國售價貼近國內不是夢。現在入手算早鳥嘗鮮,等得起的朋友,不妨觀望兩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