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水均益国际新闻采访经验分享

水均益国际新闻采访经验分享

2025-8-6 03:05:11 评论(1)

喀布爾的夜空被砲火映成詭異的橘紅色,我攥著衛星電話蜷在旅館浴缸裡——這是當時唯一能勉強稱為掩體的地方。耳邊是爆炸的悶響,聽筒裡是北京編輯部焦急的呼喚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國際新聞記者的筆,是用腎上腺素和塵土寫成的。


很多人以為戰地記者最危險的是流彈,其實是「無知」。2003年伊拉克,我親眼見過西方同行舉著麥克風追問難民:「失去家園是否感到自由?」這種帶著預設立場的傲慢提問,比狙擊手更致命。真正的提問要像手術刀,精準劃開表象,但刀柄必須握著對人的溫熱同理。


採訪普京前,團隊啃了三個月俄羅斯能源寡頭資料。當我問他「天然氣管道是否您的權力臍帶」時,他灰藍色的瞳孔瞬間收縮。關鍵問題要像子彈,但得用絲絨包裹——尖銳,卻給對方留足體面退路。後來克宮幕僚私下說,那句「臍帶論」讓他們連夜開了兩場危機應對會議。


在加沙採訪巴勒斯坦孩子時,我從不問「你恨以色列嗎」。而是蹲下來看他畫滿坦克的作業本:「這輛坦克擋住你上學的路了嗎?」孩子突然抓起蠟筆在坦克炮管上畫了朵花:「現在它幫我打跑野狗。」真相往往藏在提問的夾層裡。


最難忘是中東某國政變期間,約好採訪的將軍臨時變卦。我帶著攝影冒險闖進戒嚴區,卻被他的衛兵用槍抵住太陽穴。情急之下掏出他女兒在倫敦留學時與我的合照——當年在機場幫她撿過散落的論文稿。槍管緩緩放下時,後背的冷汗已浸透防彈衣。這行沒有標準答案,但人性永遠是通行證。


每次按下錄音鍵前,我會默數三秒。一秒聽對方呼吸節奏,一秒看環境細微波動,最後一秒留給直覺。真正的現場採訪像在雷區跳舞,資料是地圖,經驗是探雷器,而對真相的飢渴,是支撐你不被炸碎的鋼筋。



  • 讀到浴缸那段手都在抖,記者證背後全是看不見的彈孔啊
  • 求教水老師!如果採訪對象突然用專業術語繞圈子該怎麼破?
  • 那個畫坦克的孩子後來怎樣了?這種戰地兒童有沒有系統追蹤?
  • 最後的人性通行證看得鼻酸,在直播連線裡根本看不到這些
  • 好奇您遇過最棘手的「採訪後危機公關」是什麼情況?
    2025-8-6 03:15:58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    楼主
    量子煎饼

    关注0

    粉丝0

    帖子743

    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