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翻修自家車道,才發現水泥這玩意兒,鋪下去容易,要鋪得漂亮又撐得久,處處是細節。找了三家廠商報價,說法各異,最後硬著頭皮自己研究加監工,總算搞懂門道。十年老師傅私下傳授的關鍵,和網路上查的標準流程還真不太一樣,今天就來聊聊那些「沒做會後悔」的水泥車道眉角。
地基沒打穩,神仙也難救
很多人以為水泥夠厚就安全,大錯特錯!地基才是命脈。我家舊車道邊緣下陷,就是當年只挖了15公分深,底下素土夯實隨便做。這次師傅堅持挖到30公分深:先鋪15公分級配碎石,用震動板夯到踩上去硬如石板,再鋪5公分粗砂整平。師傅說:「寧可多花一天夯地基,省下五年後敲掉重鋪的錢。」尤其台灣多雨,地基吸水軟化,上頭再厚的水泥都會裂。
模板斜度藏魔鬼
車道排水靠斜度,但斜度怎麼做大有學問。師傅拉線定位後,在模板內側用雷射水平儀確認:每公尺下降1.5公分最理想(約1.5%斜率)。太陡輪胎打滑,太平積水滲縫。鄰居去年新鋪的車道,大雨後門檻邊總積水,後來發現是模板沒鎖緊,灌漿時被水泥擠歪,斜率跑掉。我們這次每60公分就釘鋼筋地錨,轉角處加三角撐,灌漿時師傅全程踩著模板邊檢查,這細節省不得。
水泥配比與澆灌時機
別信廠商說「都用同一種水泥」!車道要抗壓又耐車輪摩擦,師傅指定「3,500psi混凝土」,粗骨材比例略高,流動性不能太稀。重點是「連續澆灌」:混凝土車一到,兩小時內必須鋪完全部,分次澆灌的接縫處必裂。當天太陽大,師傅邊鋪邊噴「緩蒸發劑」在表面,減緩水分揮發速度,他說這招能防塑性收縮裂縫,比事後灑水有效三倍。
收光決定美醜壽命
看師傅收光是門藝術。初凝時用長柄鋁鎝刀粗收,把石子壓下去;等腳踩陷不超過3mm時,換鋼鎝刀精收。關鍵在「時機抓準」:太濕收會帶出水分浮砂,太乾收不動。師傅示範「合格收光」:鋼刀滑過表面如絲綢,反光均勻無砂眼。最忌為求光滑狂灑水,水分沖淡表面水泥漿,日後必定起粉脫皮。
養護比你想得更重要
日常維護的致命誤區
師傅最後撂話:「水泥車道用三十年不是夢,但八成毀在偷地基、趕收工、懶養護。」我家車道今年撐過梅雨颱風,連條髮絲裂都沒有。回頭看多花的五天工和養護成本,值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