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有次在倫敦的超市,我盯著冷藏櫃發呆,一堆英文標籤看得眼花繚亂。「淡奶油」這東西,中文說起來簡單,但到了國外,想買來做甜點,卻像在解謎。貨架上寫著「whipping cream」、「heavy cream」,還有「double cream」,哪個才對?那次我隨便抓了一罐,結果打發不起來,蛋糕塌成一團,朋友笑我浪費食材。從此,我學會了仔細研究,才發現淡奶油的英文翻譯藏著不少學問,不只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。
淡奶油在英文裡,最常見的叫法是「whipping cream」,這指的是脂肪含量30%到36%的產品,專門用來打發成慕斯或裝飾甜點。但別以為這就夠了,走進美國超市,你會看到「heavy cream」或「heavy whipping cream」,脂肪更高,約36%到40%,打發後更穩定,適合做奶油霜或夾心。在英國或澳洲,他們偏好「double cream」,脂肪飆到48%,濃稠得能直接勺著吃,但價格貴些,不是每道甜點都需要。如果你在食譜裡看到「light cream」,那可要小心,脂肪只有20%左右,打發不了,頂多加進咖啡或濃湯裡提味。
這些翻譯差異,背後是文化和標準在作祟。美國農業部(USDA)對奶製品有嚴格規範,heavy cream必須含至少36%脂肪,歐洲則用EU標準,分類更細。這點很重要,選錯的話,甜點口感全毀。我曾在巴黎買了罐「crème fraîche」,以為是淡奶油,結果酸酸的,根本不能打發——原來那是發酵奶油,用法完全不同。實用技巧上,先看標籤的脂肪百分比,別只信名字。如果包裝寫「for whipping」或「whipping cream」,通常安全;但若有「ultra-pasteurized」字樣,表示殺菌溫度高,打發時間得拉長,否則容易出水。
儲存和替代也是門藝術。淡奶油開封後,冷藏只能放三到五天,否則變質發酸。萬一超市缺貨,別慌,用全脂牛奶加無鹽牛油自製:每杯牛奶配三湯匙融化的牛油,攪勻就行,雖然質感略差,但應急沒問題。在亞洲超市,包裝常標「whipping cream」或直接寫中文「淡奶油」,但進口品牌如President或Anchor,英文標示清楚,買起來更安心。記住,打發時器具得冰冷,室溫太高就失敗,這是我失敗多次的血淚教訓。
翻譯不只是換個詞,它牽涉到食譜的精準執行。老外朋友常抱怨中文食譜寫「淡奶油」,卻不說脂肪量,害他們做不出亞洲甜點的綿密感。反過來,我們看英文食譜,看到「cream」就頭大,得猜是哪種。多學幾個術語,像「clotted cream」是英國特產,濃得像奶酪;「chantilly cream」則是打發後加糖的版本。下次逛超市,別急著抓,花兩分鐘讀標籤,省得像我當初那樣出糗。甜點的世界,細節決定成敗,搞懂英文翻譯,廚房裡的路就順多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