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版走向共和:經典劇情深度解析
砵蘭街的舊式茶餐廳裡,凍檸茶杯壁凝著水珠。鄰座幾位老茶客叼著菸,電視重播著《走向共和》李鴻章簽馬關條約那場戲,突然有人拍桌:「叼!睇一次嬲一次!」空氣裡的潮熱混著歷史的沉悶壓下來。這部被港人反覆咀嚼的神劇,何止是歷史課本?它根本是面照妖鏡。
李鴻章顫著手蘸墨那刻,鏡頭掃過他案頭那盆將枯的蘭花。甲午戰敗的恥辱全壓在他佝僂的背上,可觀眾看見的不只是賣國賊。當他對伊藤博文說「貴國之鐵甲艦,原也是向英吉利購得」,嘴角那抹自嘲的抽動,演活了古老帝國崩塌時,個人在時代齒輪裡被碾碎的窒息感。編劇沒給他開脫,卻讓你聽見腐朽木頭斷裂前的呻吟。
戊戌變法那幾集我總要倒帶重看。光緒帝深夜推開堆積如山的奏摺,指尖劃過世界地圖上大不列顛的輪廓,眼裡燒著少年人的火。可當慈禧從頤和園回鑾的轎輦壓過北京城磚,康有為在英使館窗前撕扯衣襟——理想主義的熱血潑在紫禁城高牆上,連水痕都留不下。最刺心是譚嗣同赴刑前那句:「各國變法,無不從流血而成」鏡頭一轉,菜市口看熱鬧的百姓嗑著瓜子。
袁世凱才是全劇最危險的毒蛇。小站練兵時他給士兵發足糧餉,改革陸軍編制何等英明;轉頭就能用新軍圍困議會。編劇埋的伏筆精妙:他書房永遠掛著「韜光養晦」橫幅,卻在聽聞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,失手砸碎最愛的鈞窯筆洗。權力像鴉片,初嘗提神醒腦,久了連骨頭都蝕成黑渣。
有人嫌港版改編太陰鬱。可當孫中山站在漏雨的黃埔軍校裡,雨水沿著他舊西裝滴落,他卻笑著對蔣中正說:「你看,連老天都給我們澆鋼筋水泥呢。」這種苦中作樂的韌勁,才是真實的**。不是熱血漫畫,是赤腳踩在碎玻璃上往前走,身後的血腳印被大雨沖刷乾淨。
重慶大廈的影碟鋪老闆跟我熟,他說這套碟十年來補貨七次。午夜場散場時,常見西裝革履的投行男蹲在後巷抽菸,煙頭明滅間忽然冒句:「慈禧撤簾訓政那場戲,像不像我哋公司董事會?」歷史從未遠去。當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下「肅毅伯」三字,毛筆尖墨汁滴在「大清國」印鑑上——那滴墨,至今在華人社會的集體潛意識裡暈染。
維多利亞港的霓虹倒映在水面,遊輪拉出長長的光痕。每次重看袁世凱稱帝失敗後癱坐龍椅的鏡頭,總想起茶餐廳牆上那幅斑駁對聯:「看他起高樓,看他宴賓客,看他樓塌了。」這劇最狠的刀,是讓你在百年後某個加班深夜,猛然看清自己也是戲中人。
每次睇到李鴻章食花生米談判都眼濕濕,明明係賣國賊點解會心痛?
求推薦類似深度嘅歷史劇!而家啲宮鬥劇睇到反胃
袁世凱臨死前數銀紙嗰幕痴線,新演員王冰點解可以演得咁入骨?
有無人覺得慈禧食煙時嘅眼神,同我哋公司個女高層好似?
孫中山雨中演講嗰段,當年真係喺荔枝角道實景拍攝,而家拆咗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