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廚房門口盯著那道金屬門檻,腳趾頭似乎還殘留著上次被狠狠絆到的痠痛感。裝修時覺得不過是個小東西,誰知道挑錯款式,天天進出都像在闖關。跑了三趟建材行,跟老師傅蹲在工地比劃半天,才搞懂這不起眼的「灶門坎」學問大得很。
材質是第一個坑。不鏽鋼最常見,但你得認準「304」標號,厚度至少1.5mm起跳,不然用久中間踩凹了,水全積在門檻底下滲進磁磚縫。我看過鄰居貪便宜用薄鋁合金的,剁個雞骨頭都能震歪,縫隙大得能塞硬幣。預算夠的真心推人造石,整塊打磨無接縫,顏色還能配石英檯面,抹布一擦就乾淨,重點是邊角能修得極圓潤,家裡有老人小孩的,這種弧度才是真安心。
尺寸量測更是魔鬼細節。別傻傻只量門洞寬!記得扣掉兩邊門框厚度,通常得內縮3mm才塞得進去。我家第一次訂做就栽在這,硬塞到門框漆都刮花了。還有高度,別聽信「標準6公分」,得看你家廚房和客廳地板落差。我家無縫地板落差小,坎高只做2.5公分,底下藏了條U型導水槽,洗碗機漏水直接從槽裡排走,不會漫到客廳木地板。師傅說這叫「暗藏天機」,說穿了就是預埋條矽膠軟管在門檻底下接水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是「收邊角」。直角邊看起來俐落?實際用起來簡直是清潔地獄!菜渣碎屑全卡在90度死角,得拿牙籤才能摳出來。後來換了款邊緣帶15度斜角的,視覺更薄,拖把順勢一帶就乾淨。還有門檻內側記得加擋水唇,別小看那凸起3mm的邊,洗地時髒水不會回流進廚房,尤其開放式格局特別有感。
安裝那天我全程盯著師傅打膠。別用普通玻璃膠!得買中性防霉矽利康,顏色選和門檻相近的灰或米白。師傅邊擠膠邊嘀咕:「這膠比普通款貴三倍,但撐五年不發黑,值啦!」打完膠還得壓上防黴膠帶固定24小時,等於多跑一趟工地,但想到後續不用跪著刮霉斑,忍了。
現在每次踩過那道溫潤的圓弧門坎,都覺得是給雙腳的小小儀式感。挑對細節,痛點也能變成亮點。廚房入口這道關卡,值得你多花兩天琢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