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小時候,每次回潮汕老家,阿嬤總會在廚房裡忙活,那股熟悉的魚露香氣飄滿整個院子。她常說:「潮汕人煮食,講究一個鮮字,食材要當天採買,煮法要簡單卻用心。」那些看似樸實的菜餚,像一碗熱騰騰的潮州粥,配上幾片鹹菜,就足以溫暖整個寒冬。長大後,我才明白,這不只是填飽肚子,更是潮汕人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——用家常美味,維繫家族的根。
說到地道潮汕菜,不得不提「蠔烙」,這道外酥內軟的小吃,是我童年最愛。阿公會一大早去市場挑新鮮的蠔仔,他說:「蠔要選小顆的,肉質才嫩甜。」回家後,先把蠔仔洗淨瀝乾,拌入番薯粉和少許水,加點魚露調味。平底鍋燒熱油,油溫不能太高,否則外皮易焦。倒入混合液,輕輕攤平,等邊緣金黃微翹時翻面。關鍵在耐心:火候要中火,翻面一次就好,讓內部保持濕潤。出鍋後撒點芫荽,沾上辣椒醬,一口咬下,酥脆外皮裹著鮮美蠔肉,汁水四溢。這道菜看似簡單,卻藏著潮汕人對食材的尊重——新鮮就是靈魂,過多調料反而掩蓋本味。
另一道家常經典是「潮州牛肉丸」,每次過年圍爐,桌上總少不了它。小時候看阿爸手打牛肉,他選牛腿肉,筋少肉嫩,先切小塊再剁成泥。他說:「打肉要順著紋理,力道均勻,才能打出彈牙口感。」肉泥加鹽、胡椒粉和冰水,順時針攪拌到起膠。搓成丸子後,用溫水慢煮,水不能滾沸,否則丸子會散。煮好撈起,湯頭清甜,丸子Q彈有嚼勁。這背後是潮汕的移民文化:早年下南洋的潮州人,靠這道菜在異鄉扎根,象徵團圓與韌性。我現在偶爾做給孩子吃,他們總問:「為什麼丸子這麼彈?」我笑說:「因為裡面加了家的心意啊。」
潮汕美食的精髓,在於化繁為簡。像「鹹菜豬肚湯」,用豬肚慢燉出乳白湯底,加自家醃的鹹菜提鮮,最後撒點白胡椒粉。食材平凡,卻靠火候與時間醞釀出深度。這教會我一件事:生活再忙,也要留點時間給廚房。親手煮一鍋粥,或煎一盤蠔烙,不只餵飽胃,更療癒心靈。下次試試吧,從市場挑新鮮貨開始,讓潮汕的老智慧,在你家廚房重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