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三年前,我因為一顆蛀牙痛到睡不著,半夜翻來覆去,才終於下定決心去找牙醫。那時我住在台北,上網查了半天,發現預約系統五花八門,有的診所線上填表就能搞定,有的卻得排隊等上兩週。我選了家評價不錯的,結果第一次去就碰上老醫師親切問診,他邊檢查邊說:「牙齒問題別拖,小洞不補,大洞吃苦啊!」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,從此養成每半年洗牙的習慣。
預約牙醫其實沒想像中麻煩,但得抓準時機。像我現在都用診所的APP或官網預約,填個基本資料,選個空檔時段就行。不過熱門診所常得提前一兩個月訂,尤其週末時段搶手得很。如果臨時有急症,有些地方提供當日掛號,但可能要等上三四小時。我建議大家平常就固定追蹤,別像我當年那樣拖到痛才行動,畢竟牙齒問題往往從小累積,等到發炎或蛀深了,治療起來更耗時又花錢。
費用這塊,真是人人關心的大課題。洗牙一次大約800到1500台幣,視診所等級和地區而定;補牙的話,簡單的樹脂填補可能1000起跳,複雜點的用到陶瓷材質,價格就衝到3000以上。根管治療更嚇人,一顆牙搞下來少說5000台幣,要是加個牙套,破萬跑不掉。這些還只是基本開銷,大醫院或有名醫師的診費更高。別忘了保險能幫上忙,像我有健保,洗牙和簡單補牙幾乎全包,但自費項目就得精打細算。診所通常會先報價單,記得問清楚明細,別被隱藏費用嚇到。
專業護理的核心在選對診所。我學乖了,現在都挑有衛福部認證的,醫師資歷掛在牆上那種。環境也很重要,設備新、消毒嚴格的,讓人安心不少。每次看診,醫師總提醒日常護理:早晚刷牙兩分鐘,搭配牙線清牙縫,少碰甜食和碳酸飲料。這些小習慣省錢又防病,比事後治療划算多了。有次我朋友貪便宜去路邊小診所,結果補牙沒弄好,反覆發炎,多花好幾千重修,得不償失啊。
總的來說,牙齒健康是長遠投資。別怕踏進診所,恐懼往往來自未知。我現在每半年報到一次,當成保養例行公事,費用攤下來反而輕鬆。與其省小錢冒風險,不如找信任的醫師,把錢花在刀口上。口腔照顧好,笑起來才有自信,生活品質也提升不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