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走進廚房,準備煮牛腩時,心裡總有點忐忑。記得年輕時第一次嘗試,結果端上桌的是一盤硬邦邦的肉塊,家人勉強吃了一口就默默放下筷子。那種挫敗感,至今難忘。牛腩這東西,看起來簡單,但要煮得軟嫩入味,真是一門學問。
挑選牛腩是第一步,卻常被忽略。我習慣去傳統市場,找那種帶點油花的部位,像牛腩心或牛肋條。肥瘦相間的紋理,在慢煮過程中會釋出油脂,讓肉質自然軟化。新鮮的牛腩,色澤鮮紅、彈性足,如果摸起來黏手或有異味,就別勉強買。這幾年,我發現澳洲或美國進口的草飼牛腩也不錯,肉香更濃。
處理肉塊時,很多人急著下鍋,這反而壞事。我會先將牛腩切成拳頭大小,冷水下鍋焯水。加幾片老薑、一小把蔥段,再淋點米酒,大火煮滾後轉中火五分鐘。血沫浮起時,用勺子仔細撈掉,最後撈出牛腩沖冷水。這步驟去腥又去雜質,煮出來的湯頭才清甜。
慢燉是精髓所在。我用老砂鍋,將焯好的牛腩放進去,水量要蓋過肉塊兩指高。香料隨手抓:兩三顆八角、一小段桂皮、幾片香葉,再加半顆洋蔥增甜。調味呢,醬油選黑豆釀造的,淋上兩大匙,米酒一小杯,糖一小撮平衡鹹度。大火煮沸後轉小火,蓋上鍋蓋燜煮。耐心等上兩三小時,肉香漸漸飄滿屋。
想加速軟化?試試加酸性食材。我愛丟一顆番茄或幾片鳳梨進鍋,它們的天然酵素能分解肉質纖維。或者,燉到一半時,丟根紅蘿蔔或馬鈴薯,吸飽湯汁後更添風味。關鍵是別急著加鹽,等到最後收汁階段再調味,免得肉質緊縮變硬。煮好後,關火讓牛腩在湯裡泡半小時,入味更深。
這些年,靠這套方法煮牛腩,家人從皺眉到搶著添飯。其實沒什麼高深技巧,就是尊重食材和時間。下次你煮時,試試看,那份軟嫩多汁的感動,會讓你愛上廚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