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,打開手機看到一則新聞,一個孩子躲在角落裡哭泣的照片刺痛了我。那眼神,我太熟悉了——二十年前,隔壁鄰居的小女孩就是這樣,每次她父親喝醉回家,整條巷子都能聽到摔東西的聲響。她總說是自己不小心跌倒,可手臂上的瘀青騙不了人。家庭暴力,特別是針對孩子的,往往藏在門後,像一頭潛伏的野獸。我們總以為「家醜不外揚」,卻忘了孩子連逃的機會都沒有。
識別暴力,第一步是打破沉默的迷思。獸父的行為不單是拳打腳踢,更多時候是無形的鎖鏈。孩子突然變得畏縮、拒絕上學,或總藉口避開特定家人;身上莫名出現傷痕,卻支吾其詞;夜裡驚醒、尿床,甚至學業一落千丈——這些都是警訊。我曾接觸過一個案例,男孩總在作文裡寫「爸爸是英雄」,心理師卻發現他在紙邊反覆塗黑「英雄」二字。暴力不只是肉體的痛,更是心靈的窒息。孩子不會主動求救,因為恐懼讓他們相信「這都是我的錯」。
防護策略,核心在於建立安全網。首先,教孩子辨識「危險信號」。用童話比喻:就像小紅帽要避開大野狼,告訴孩子「如果有人讓你身體痛或心裡難受,那不是遊戲,要立刻找信任的大人」。學校老師、鄰居阿姨,甚至超商店員,都能是救命稻草。實務上,我建議家長教孩子背誦求助號碼,或設定暗語,比如「我想吃草莓蛋糕」代表需要幫忙。法律上,台灣有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,一通113專線就能啟動社工介入。別怕「多管閒事」——去年高雄有個社區媽媽,因察覺孩子常餓肚子報案,最終救出受虐兄妹。
預防勝於補救,但社會得先撕掉標籤。華人文化強調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」,卻讓獸父有恃無恐。我們需要更多「旁觀者行動」:社區辦講座教識別技巧,學校納入情感教育。芬蘭的做法值得借鏡,他們從幼兒園就教孩子「身體自主權」,用角色扮演練習說「不」。歸根究柢,暴力循環源於無助感。我曾訪談一名更生人,他童年受暴,長大複製父親行為。直到心理治療讓他明白:「痛可以終結,從傾聽孩子的哭聲開始。」
寫到這裡,窗外夕陽把天空染成橘紅。想起那個鄰居女孩,後來被社工安置,現在成了輔導老師。她總說:「黑暗裡總有光,只要有人願意點燈。」保護孩子,不是英雄主義,是每個人的日常責任。下一次,當你聽見隔壁傳來爭吵,別轉身走開——敲個門,問一句「還好嗎?」可能就是誰的生命線。
看完心好沈重想問如果親戚疑似家暴,但證據不足,該怎麼蒐證才不會打草驚蛇?
文中提到芬蘭教育,台灣有類似課程嗎?求推薦具體資源或繪本給家長!
獸父通常有心理問題嗎?還是純粹權力控制?好奇加害者的成因分析
萬一孩子不敢說真話,怎麼用遊戲或對話引導他們表達感受?
法律介入後,孩子後續的心理重建有哪些在地機構能支援?怕二次傷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