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風在多倫多的街頭打轉,我裹緊圍巾站在店門外的隊伍裡,鼻腔早已被那股混合著焦香肉汁的蒸氣俘虜。上海弄堂的煙火氣,竟在這冰天雪地的異國,被一鍋鍋翻騰的生煎包喚醒了。尋找一顆完美的生煎,對我這個滬上長大的胃袋來說,近乎是種偏執的鄉愁。
多倫多華人聚居區的餐館櫛比鱗次,生煎包店也如雨後春筍。但懂行的老饕都明白,要吃到那口「魂兒」,得看三個硬指標:皮得是半發酵的「混水派」,薄而有韌勁,底部煎出均勻酥脆的「冰花」;肉餡緊實彈牙,肥瘦黃金比例,咬下去必須有滾燙鮮甜的湯汁爆出;火候更是命門,鐵鍋轉動的時機差一秒,底殼的焦香程度就失之千里。這不是速食,是手藝人與時間的較量。
藏在唐人街二樓的「李園小館」,老闆是虹口區老師傅。他家的生煎包端上來還滋滋作響,麵皮帶著手揉的微韌,褶子朝下煎得金黃如蟬翼。第一口務必小心——用門齒戳破麵皮,滾燙的湯汁帶著豬肉豐腴的鮮甜立刻湧出,混著一絲薑末的辛香。肉餡是經典的「清水肉」,不加醬油,全靠食材本味,吃完盤底不見浮油,老派講究盡在其中。
北約克的「城隍廟小吃」則玩起新舊交融。生煎個頭飽滿,麵皮發酵更充分,像個白胖娃娃。驚喜在餡料:除經典鮮肉,竟有蟹粉與黑松露入饌。蟹粉生煎咬開是滿口金黃,鮮味直衝天靈蓋;黑松露的則奢侈地刨上現削薄片,菌香霸道地裹住肉汁。配一碗飄著蛋絲的咖哩牛肉粉絲湯,寒夜裡暖到心尖發顫。
若論精緻感,「鼎泰豐」的十八褶小籠包名震江湖,生煎反倒成了隱藏王牌。堅持現點現煎,上桌時白芝麻與香蔥綴滿頂端。麵皮極薄卻能穩穩兜住一汪湯,肉餡精準如機器切割,底部焦殼輕薄如紙。吃的是種儀式感,配著龍井茶,看窗外央街車水馬龍,恍惚身在永康路。
走訪十數家店,發現生煎包的江湖裡藏著移民的密碼。老師傅用老麵種延續故鄉的酵母菌群,新派廚師用松露蟹粉向北美食材致意。鐵鍋滋滋作響時,蒸騰的是鄉愁的形狀——那口滾燙的湯汁,燙過上海石庫門的清晨,也熨貼了安大略湖邊的寒夜。原來所謂正宗,從不在於復刻某個標準答案,而在於咬下去那一刻,能否讓某個靈魂顫抖著說:「對,就是這個味兒。」
求問李園小館的具體位置!上次按導航走到唐人街一棟舊樓前懵了,招牌太隱蔽了吧?
城隍廟的蟹粉生煎週末限量嗎?週五晚上撲空過一次,心痛到無法呼吸
有人試過自己冷凍生煎回家煎嗎?鼎泰豐的帶回家總破皮,湯汁漏光光
敢不敢挑戰士嘉堡那家「魔鬼辣生煎」?吃完嘴唇腫成香腸但停不下來!
說到底還是湯汁定勝負!某家用肉皮凍偷工減料的,第一口就知道不對勁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