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旺角街頭望著每月六萬的舖租單,手裡那杯十六元的絲襪奶茶突然變得苦澀。十年前第一次創業租下八十呎小店,每日睜眼就欠房東兩千,賺的錢像倒進漏斗,大半漏給了別人。後來才懂,生意買賣的精髓不在「擁有」,而在「流轉」。真正賺到第一桶金的,是把「空間」與「時間」這兩樣最貴的成本,從自己肩上卸下來。
認識位台灣茶飲店主,把吧台後方閒置的十呎牆面,租給手工蛋捲品牌當現烤區。不用水電不分人手,每月淨收三萬五台幣租金。更妙的是,買奶茶的客人順手帶盒蛋捲,兩邊業績都漲三成。他笑著說:「與其讓客人盯著空牆發呆,不如讓別人的商品幫我賺租金。」這種「寄生式創業」在香港深水埗更常見:五金行門口擺手機貼膜攤,菜檔角落設菲律賓代匯款服務,連鎖藥房裡藏著中醫推拿。當你開始把每個角落看作「可出租的資產」,創業成本自然壓縮。
上個月幫朋友對接美國小企業主,對方急需中文客服卻不願養全職團隊。我們在馬來西亞找到三位華裔媽媽,利用孩子上學時間遠端回郵件。客戶按有效工時付費,媽媽們時薪賺得比當地辦公室高,我們抽三成仲介費。這種模式像「人力期貨市場」:日本溫泉旅館旺季缺清潔工,我們找沖繩民宿淡季員工支援;法國紅酒商需要中文直播主,寧波外語系學生接單試用。當你掌握「需求時差」與「技能匯率」,根本不需要租辦公室。
最震撼的案例在元朗。有位媽媽用兩萬本金創業,專做幼稚園生日會到會服務。她不買廚具設備,而是說服社區中央廚房閒置時段租用,食材找供應商談「尾班車折扣」——下午三點後配送當日到期鮮奶草莓。成本壓到同行六成,利潤反多兩倍。關鍵在「逆向算帳法」:先算出每場生日會最高能賺$2800,再倒推設備租金不能超$300/小時,食材成本需壓在$18/人。所有決策圍繞「現金流速」而非「資產規模」。
創業第十年才悟透:堆滿設備的倉庫是負債,能七十二小時內變現的渠道才是資產。有位做日本二手童裝的朋友,在九龍租迷你倉當展示間,客人預約看貨。某天發現某款學步鞋被掃光三十雙,立刻查系統發現全是沙田媽媽下單。她索性關掉倉庫,帶著樣品每週三到沙田社區中心擺流動攤,週六去大埔親子館。省下的租金當交通費還有餘,業績翻倍只因「追著客戶足跡跑」。輕資產的精髓是當「商業游牧族」——哪裡有水草(客群)就往哪遷徙。
深夜在油麻地水果批發市場,見識過最狠的現金流玩法。批發商老陳專收菲律賓芒果,有次船期延誤導致熟度過高。他沒降價求售,反而聯繫網紅拍「三日熟成芒果布丁」教學影片,把即期品變限定商品。更把碰傷果肉切塊冷凍,供給手搖飲店當配料。最後算帳,爛芒果利潤竟比完好貨高15%。這啟發我建立「殘值復活聯盟」:麵包店隔夜可頌轉給三文治店,花店萎蔫玫瑰供手工皂坊提煉精油。當你眼中沒有廢棄物,只有錯置資源,成本結構自然重組。
創業像玩俄羅斯方塊,高手從不執著於「完整佔據」,而是精準卡進市場縫隙。當別人還在為整間店面拼命,聰明的生意人早已把成本切成碎片,讓十個房東幫他分攤壓力。
看完立刻聯繫屋邨超市,成功把閒置倉庫角租給現烤雞蛋仔!每月多$8500收入,老闆還答應用我的蛋仔當超市滿額贈品
逆向算帳法太實用!原本想開咖啡店,按文內公式算發現要日賣142杯才打平。立刻改做移動咖啡車鎖定寫字樓晨市,現在上午就能完成基本業績
質疑人力期貨案例:抽三成仲介費是否過高?馬來西亞媽媽時薪換算才港幣$42,仲介抽$12.6會不會太狠?
求殘值復活聯盟聯絡方式!自家烘焙坊每天有20磅賣相不佳的餅乾邊角料,目前只能員工免費吃或丟棄
深有同感空間分租策略。在屯門開補習社,把晚上空教室租給瑜伽老師,意外帶來新客源—來接孩子的媽媽直接留下上課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