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白求恩 高中教育中的英雄精神传承

白求恩 高中教育中的英雄精神传承

2025-8-6 03:04:20 评论(1)

記得高中時,歷史課本裡總有幾頁講白求恩的故事。那時我只當它是考點,背完就忘。直到後來去加拿大旅行,偶然走進他的故居博物館,牆上掛著他寫給妻子的信:「這裡的傷患太多,我不能離開。」那一瞬間,胸口像被什麼撞了一下——原來英雄不是遙遠的符號,是活生生的人,在戰火中選擇留下,只為救幾個陌生生命。


回台灣教書後,我常在想,高中教育裡的白求恩精神,究竟該怎麼傳承?不是硬塞進課綱或考試題,而是讓學生從日常裡感受那種「無國界的人性光輝」。比如去年,學校辦了場跨學科專題:生物課解剖青蛙前,先播白求恩在簡陋手術檯搶救傷員的紀錄片;國文課則分析他日記裡的文字,那些掙扎與堅持,學生們分組討論時,有人紅著眼眶說:「原來勇敢不是不怕死,是怕了還繼續做。」


但現實總有挑戰。現在的孩子活在資訊爆炸時代,英雄故事容易被淹沒在抖音短影音裡。我曾試著把白求恩的事蹟連結現代議題——像烏克蘭戰爭中的志願醫生,或台灣偏鄉醫療隊的故事。課堂上讓學生模擬「戰地醫院決策」:資源有限時,該先救誰?一個學生舉手反問:「老師,如果換成我,可能早逃了⋯⋯但白求恩為什麼不走?」這問題戳中核心:傳承的關鍵不是美化英雄,是直面人性的脆弱,再從中找到堅持的理由。


深度來說,這種精神傳承關乎價值觀的扎根。白求恩代表的國際主義,在全球化撕裂的今天更顯珍貴。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形塑世界觀的黃金期,與其空談「學雷鋒」,不如帶學生走進社區服務。去年校慶,我們發起「一日白求恩行動」:學生分成小組,為獨居老人量血壓、幫新住民孩子課輔。事後有學生在週記寫:「握著阿嬤顫抖的手,我才懂課本那句『醫者仁心』的重量。」教育的力量,在於把抽象精神化為體溫般的真實。


然而,太多學校把英雄教育做成表面功夫。掛幾張海報、辦場演講就交差,學生轉頭就忘。真正的傳承需要「浸潤式設計」:歷史課不只講日期戰役,更剖析白求恩為何放棄加拿大優渥生活;公民課討論醫療資源分配的正義;甚至美術課能用他的素描作品,引導學生畫出心中的「平凡英雄」。這不是添加課程負擔,是讓教育回歸本質——教人成為有溫度的人。


看著畢業生回校分享,有人成了無國界醫生,有人在小鎮開診所。他們不常提白求恩的名字,但那種「哪裡需要就往哪去」的勁兒,分明流著同樣的血脈。英雄精神從不死在教科書裡,它活在每個選擇善良的瞬間。當高中生學會在捷運上讓座、為流浪狗撐傘時,白求恩的靈魂就已悄悄甦醒。



  • 我們學校最近也想導入類似課程,但擔心學生覺得老套?有具體教案能參考嗎?
  • 讀到「握著阿嬤的手」那段直接淚崩⋯⋯現在教育真的缺這種真實體驗!
  • 白求恩精神對升學主義至上的台灣高中有用嗎?感覺家長只在乎成績。
  • 好奇如果結合數位科技,比如用VR體驗戰地醫療,會不會更吸引Z世代?
  • 文中提到國際主義,但在兩岸敏感議題下,教白求恩會不會被政治解讀?
    2025-8-6 03:35:25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    楼主
    烤鱼机器人

    关注0

    粉丝0

    帖子759

    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