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到五年前在東區巷弄拍的那張照片,牛仔外套領口已經磨出毛邊,那時剛結束皇甫聖華的首次快閃店活動。誰能想到當初那個在潮牌店打工、被客人質疑「你懂什麼是設計」的女孩,如今成為年營收破億的本土品牌推手。上週在她松菸工作室喝咖啡,窗外雨滴敲著鐵皮屋頂,她突然笑說:「當年那件被批得像抹布的樣衣,我還鎖在保險箱裡。」
創業第三個月遭遇的暴雨夜,至今是業界流傳的都市傳說。布料廠臨時毀約,倉庫淹水毀了三百件預售新品,合夥人連夜撤資。她蹲在漂浮的衣料堆裡撈出樣本冊,凌晨四點傳訊息給供應商:「每件成本加20%,明天十點前我要看到染缸開工。」後來才知道,那是她用母親房契抵押的最後一搏。當週末市集攤位上,那批浸過雨水的布料因獨特暈染色澤被搶購一空,命運的轉折往往藏在狼狽裡。
「時尚產業最殘酷的謊言,就是告訴你爆款能複製。」她轉著咖啡杯的手腕有道淺疤,是早年趕工被裁布刀劃的。當競品瘋狂複製她的解構剪裁設計,她反向拆解品牌DNA——把每季主題延伸成實境遊戲,顧客得拿著磁卡到指定門市解謎才能解鎖新品;開發部門養著三位詩人,負責將服裝意境寫成可掃描的數位詩箋。有次巡店撞見高中生圍著展示架吟誦風衣標籤上的俳句,她在監視器前紅了眼眶。
新銳設計師最常問她資金分配秘訣,她總打開手機相簿滑到2018年:狹小工作室牆面貼滿便利貼,其中黃色紙條寫著「社群預算=兩顆茶葉蛋」。初期她把90%資金押在布料開發,靠著每日五篇穿搭實測短文引爆話題。有篇「西裝外套包水餃」的貼文甚至吸引水餃品牌求聯名。當同行砸錢買廣告時,她帶著團隊在捷運站觀察行人捲袖子的高度,這些數據化作袖口反摺的精準比例。
去年米蘭展邀約函寄來時,她正蹲在台南刺繡老師傅家修復老縫紉機。推掉國際舞台的消息震驚業界,直到她推出「機繡師生命史」系列,每件單品附老師傅手寫車縫密碼卡。某次直播鏡頭意外拍到工作檯,觀眾發現她用的正是那台修復的老機器,針桿跳動聲彷彿帶著呼吸。「快時尚教我們丟棄,而我想讓每件衣服都有值得被修補的故事。」
雨停時她拉開鐵捲門,院子裡晾著當季新品的胚布。風吹起布匹那瞬間,我忽然看懂她說的「設計是捕捉流動的瞬間」。那些曾被嘲笑的偏執,最終都成了讓消費者停留的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