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到第一共和銀行的清算公告,窗外金融區的燈火明明滅滅。三週前在他們舊金山分行辦事,大理石櫃檯冷得像冰,如今連這份冰冷都成了奢侈品。這家服務頂級客戶的銀行,倒下時竟比社區信用社還安靜。
表面看是存款擠兌的猝死——三天蒸發1000億美元,像被抽乾的泳池。但水面下的裂縫早被利率浪潮沖刷多年。當聯儲會把利率從0飆到5%,第一共和還抱著2.5%的三十年房貸合約微笑。富人客戶把存款當活期,銀行卻把錢鎖死在低息貸款裡,利差倒掛像把鈍刀,慢慢割著血管。
更荒謬的是自救方案。摩根大通帶著11家銀行來輸血300億,活脫脫重症病房裡打營養針。但當監管報告揭露存款帳戶有88%超過保險額度,恐慌立刻燒穿了最後的信任防線。那些坐私人飛機來開戶的企業主,跑得比誰都快。
真正讓我背脊發涼的,是它揭露的系統性潰瘍。過去十年量化寬鬆催生的「殭屍銀行」何止一家?用短期存款養長期資產,靠政策溫床維持呼吸。聯儲會加息戳破幻覺時,連矽谷銀行這種科技新貴都跪得乾脆。第一共和不過是華爾街版《寄生上流》,金玉包裝的債務陷阱。
昨夜和紐約交易廳的老友通話,他苦笑說現在分析師都在玩「找地雷」遊戲。區域銀行股集體骨折,西太平洋銀行單日暴跌50%像末日預告。但當我翻開摩根大通的財報,第一季度存款暴增370億——危機從來是巨頭的饗宴。
散戶的焦慮很真實:存款保險額度要不要上調?監管機構的補救永遠慢半拍。更該追問的是,當「太大不能倒」變成「太小沒人救」,普通人的財富防線究竟該築在哪裡?或許答案藏在1933年《格拉斯-斯蒂格爾法案》的灰燼裡,那道曾經隔開商業與投行的防火牆。
黎明時分收到理財經理郵件,標題寫著「精選優質區域銀行債券推薦」。啜著冷掉的咖啡,突然想起去年第一共和的聖誕酒會。水晶吊燈下銀行家舉杯說:「我們只服務風暴眼中的寧靜。」如今風暴吞沒了說這句話的人。
所以把錢存社區信用社更安全?但利率低到像在懲罰儲蓄
看完立刻查自己銀行的HTM資產比例 結果官網根本沒披露
富人集體撤資那段太真實 我任職的家族辦公室五月剛轉走2億
請問中小企業現金流怎麼避險?難道全換成國債嗎
摩根大通接手後信用卡福利會縮水嗎 剛辦的機場貴賓室卡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