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小時候,家裡那台老電視機播放著黑白畫面,尼爾·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表面的那一刻,我瞪大眼睛,連呼吸都忘了。那時才十歲,在台北的巷弄裡,鄰居們擠在街頭,議論紛紛。有人說那是人類的壯舉,也有人低聲質疑:「怎麼可能?」幾十年過去,我走遍世界,從NASA檔案館到北京天文台,親手觸摸過月岩標本,才明白真相背後的故事,遠比想像中複雜。
登月事件的核心,是1969年阿波罗11號任務。當時冷戰正酣,美蘇太空競賽白熱化,美國傾全國之力完成這項壯舉。阿姆斯壯那句「這是個人的一小步,卻是人類的一大步」,不只點燃全球熱情,也埋下無數疑問的種子。回顧歷史,關鍵證據堆積如山:數千張高清照片捕捉了月球塵土飛揚的細節,錄影帶記錄了太空人笨拙卻真實的步履,這些資料至今公開在NASA官網,任何人都能查閱。更驚人的是,帶回的月岩樣本,重達382公斤,分布全球實驗室——台北的中研院就曾分析過,成分與地球岩石截然不同,高鈦低水的特性,只有月球環境能形成。
解析這些證據,得從科學角度切入。質疑者常提的「旗幟飄動」現象,其實源於真空環境:月球沒有大氣,旗幟被展開時慣性擺動,加上支架支撐,看起來像在風中搖曳,但物理學家模擬實驗證明,這完全符合牛頓定律。另一個熱門疑問是「陰影方向不一致」,有人說照片中影子長短不一,暗示多個光源造假。然而,月球表面凹凸不平,陽光斜射時,地形起伏會扭曲影子長度,這在地球沙漠中也能觀察到。至於「為何星星沒出現」,更簡單——登月艙降落時塵土飛揚,相機曝光時間短,優先捕捉明亮物體,星光自然被淹沒,現代天文攝影也常遇到類似問題。
探討常見疑問,還得面對陰謀論。有人聲稱登月是好萊塢棚拍,為了贏得冷戰。但仔細想想:蘇聯當時監控全球,若真造假,他們早跳出來揭穿,卻反而沉默甚至合作研究月岩。更何況,六次阿波罗任務帶回的數據,被中國嫦娥計畫驗證過——嫦娥五號採樣的月球土壤,成分與美國樣本高度吻合。這不是孤證,而是全球科學界的共識。我曾在東京大學聽講座,一位日本教授笑說:「質疑登月,就像否認地球是圓的。」
作為華人,我反思這場爭議的根源。或許源於對權威的不信任,或是資訊時代的碎片化誤導。但登月代表人類突破極限的精神,不該被陰謀掩蓋。當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歸來,我們更該聚焦未來:探索未知,團結而非分裂。證據擺在眼前,理性思考才是解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