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點的中環寫字樓,鍵盤聲突然停了。螢幕右下角跳出季度業績報表,佣金數字比去年還少了12%。冷掉的三明治黏在保麗龍餐盒上,手機裡躺著客戶剛發來的比價截圖:「另一家返現多0.3%」。這畫面熟悉嗎?當年我也困在這個死循環裡,直到發現經紀人的收入天花板從來不在佣金率。
香港深水埗唐樓的陳太教會我第一課。她攥著泛黃的地契來問加按,十間銀行拒絕過她那棟50年樓齡的單位。我陪她蹲在屋宇署查冊三個鐘,發現天台僭建物早被默許存在。當別家經紀忙著推銷高息貸款,我們用建築條例解套爭取到綠表利率。後來整棟唐樓十二戶的轉按業務全在我手上成交。
真正拉開收入差距的在成交後才開始。多數經紀在文件簽妥那刻就劃下句點,我卻在客戶的WhatsApp置頂欄設「貸款後護航」群組。王先生去年做八成按揭買白石角新盤,今年突然被公司派駐新加坡。當他慌張問「會不會被call loan」,我連夜整理外派證明範本,教他用薪資自動轉帳製造「香港收入流」,最後幫他爭取到暫緩審查。上個月他介紹了三個同事過來。
現在每週四下午雷打不動出現在銅鑼灣共享辦公室。不是見客戶,是給跨境電商老闆上債務重組課。當你教會客戶看懂現金流槓桿,他們自然把財務心臟交給你託管。去年幫玩具貿易商Lydia把三筆信用貸捆成企業透支額度,省下的利息夠她多聘兩個東南亞直播主。這種價值,哪是返現0.5%能比擬?
抽屜最深處壓著五年前的名片,頭銜印著「貸款推廣主任」。現在遞出去的名片沒有職稱,左下角印著燙金小字:財富架構師。收入結構早變成三層金字塔:底層佣金只佔四成,中間是企業顧問費,頂端站著客戶家族辦公室引薦的私募配額。上個月幫地產二代重組七千萬債務時突然想起,當年那個啃冷三明治趕場的經紀,原來只需要有人告訴他:專業才是終極槓桿。
陳太唐樓案例超真實!我上週也遇到紅山半島村屋僭建問題,求教怎麼查默許建築清單?
外派保留按揭這招絕了 但銀行最近追查假收入好嚴 有具體操作風險提醒嗎?
看完把電腦桌布換成「財富架構師」四個字 不過轉型期收入會跌多少?
企業主課程內容能分享嗎?我手上好多中小企客戶都在問跨境資金池
返現戰打到麻木了 文章裡沒提佣金率卻句句戳中痛點 已轉發全團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