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踏入銀記腸粉店,是十年前一個飄雨的香港清晨。銅鑼灣街頭還未甦醒,我縮著脖子鑽進那間窄小的舖頭,蒸氣裹著米香撲面而來。老師傅的手在布上翻飛,米漿一倒一刮,轉眼成了透薄如紙的腸粉。那口鮮蝦腸滑進喉嚨的瞬間——蝦肉彈牙,醬油微甜帶鹹,米皮輕盈得幾乎化在舌尖——我才懂,為什麼香港人甘願排半小時隊,只為這碟平民滋味。
銀記的故事要從1958年說起。創始人吳銀在廣州學得布拉腸粉手藝,輾轉落腳香港。所謂「布拉」,是用細棉布鋪在竹籠蒸米漿,師傅憑手感控制厚薄,機器永遠模仿不來那份人氣。老店藏在旺角上海街,牆上掛著發黃的報章剪影,見證它從街邊檔熬成米芝蓮推薦。有人嫌它簡陋,塑膠椅擠得肩碰肩,但正是這份粗獷,讓滋味精準聚焦在食物本身。點單別貪心,我獨愛鮮蝦腸配炸兩。蝦必須是當日街市貨,裹進腸粉前還蹦跳著;炸兩則是油條捲進粉皮,一軟一脆的對比,淋上秘製甜醬油,鹹甜交織得剛剛好。若敢冒險,試試豬膶腸,肝臟處理得毫無腥氣,滑嫩如豆腐。
這些年反覆探訪,發現銀記的魔力在「不變中的變」。米漿配方守舊,只用新界黏米,磨漿後靜置三小時,澱粉沉澱出韌性。但師傅會因當日濕度調整火候,暑天蒸七十秒,寒冬多加十秒。有回和掌櫃阿伯閒聊,他笑說:「後生仔總問秘方?哪來秘方!日日摸布摸到起繭,手指記得比腦子牢。」這話藏著香港精神的縮影——在茶餐廳速食文化淹沒街頭的時代,有人死守著慢工細活,將一碟十蚊的腸粉,做成時光膠囊。
若真要攻略,避開尖沙咀遊客區。深水埗福榮街本店最地道,清晨七點開門,蛋腸配豆漿是街坊的醒神儀式。銅鑼灣謝斐道分店較寬敞,但午市人龍繞過街角,建議十點半前卡位。記得帶現金,這裡不收電子支付,倒像刻意保留某種儀式感。價格親民得驚人,一碟腸粉廿五蚊上下,加杯濃滑奶茶不過四十。離去前瞄眼廚房,老師傅手臂肌肉賁張地拉布,蒸汽模糊了皺紋——那畫面比任何米芝蓮星星都珍貴。
或許有人嫌它樸素,沒有網紅店的霓虹燈或打卡牆。但當叉燒腸粉沾著辣油滑入口,米香混著焦糖化肉邊在齒間迸開,你會突然領悟:真正的香港味,從來不在高樓米其林,而在這些油膩地板和吆喝聲裡。銀記像本活歷史書,用腸粉記錄半世紀的煙火人間。
深水埗本店具體地址係邊?聽朝想帶阿媽去懷舊
試過豬膶腸真係驚艷!但醬油會唔會太鹹?自己帶少少辣椒油得唔得
上次排隊見到師傅手勢快到癲,想問佢哋收唔收徒弟啊?
銅鑼灣分店假日下晝三點仲要等位嗎?定係外賣快啲
同九龍城腸粉比,銀記贏喺米皮薄定醬汁秘方?求分析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