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超市買魚,看到標籤寫著「銀鳕魚」,心裡突然冒出個疑問:這東西英文到底叫啥?記得以前在國外餐廳點餐,菜單上總寫著「Black Cod」,但回家一查,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。銀鳕魚其實不是真正的鳕魚,它學名叫「Anoplopoma fimbria」,屬於深海魚類,主要產自北太平洋,像阿拉斯加一帶。英文裡,最常見的叫法是「Black Cod」或「Sablefish」,後者更精準些,因為「Cod」在歐美常指大西洋鳕魚,容易混淆。這名字的由來挺有趣,源自法語「sable」,意思是「沙」,形容它魚皮的光滑質感,像細沙一樣。在華人圈,我們習慣叫銀鳕魚,多半是進口商為了行銷取的暱稱,聽起來高級點。
為啥要搞懂這個?因為買魚時,標籤亂貼會讓人吃虧。我有次在美國超市買了塊「Black Cod」,價格貴得嚇人,以為是高級貨,結果煮出來肉質偏硬,才發現可能是冒牌貨。銀鳕魚的肉質該是細膩又油潤,富含Omega-3脂肪酸,對心血管超好,但市場上常有替代品,像油魚冒充的。真正辨識的法子,是看魚肉顏色:新鮮銀鳕魚肉偏灰白,帶點銀光,英文包裝上寫「Sablefish」的才可靠。說到烹飪,我愛用清蒸或香煎,淋點檸檬汁,那股鮮甜能直衝腦門,比牛排還過癮。但切記別過度加熱,否則油脂流失,口感就柴了。
更深一層,這名字遊戲反映了全球飲食文化差異。在歐美,「Sablefish」是高檔餐廳的常客,常配奶油醬;華人則偏好清蒸,強調原味。背後還有生態議題:過度捕撈讓野生銀鳕魚數量下降,現在多數是養殖的,英文標籤得註明「Farmed」或「Wild」。買魚時,我會多瞄一眼產地,阿拉斯加認證的最安心。總之,搞懂英文名不只為點餐,更是對食材的尊重,免得花大錢買到次貨。下次逛魚市,不妨仔細看看標籤,那點小知識能讓餐桌更精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