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聽到陳立人的名字,是在一場深夜的創業論壇上。那時我剛經歷公司倒閉,負債累累,整個人像被抽乾了靈魂。朋友隨口提起他:「那個從夜市擺攤起家的傢伙,現在成了科技巨頭,你知道嗎?」我搖頭,心裡嘀咕:又是個炒作故事吧。但後來,我親眼見證他的演講,那種真實的煙火氣,徹底顛覆了我的偏見。
陳立人出生在台灣南部一個漁村,家裡窮得連學費都付不起。他常說,小時候最怕颱風天,因為屋頂會漏水,得用臉盆接水過夜。高中時,他白天幫家裡賣魚,晚上在路燈下啃書本,鄰居都笑他傻:「讀書能當飯吃?」但他偏不信邪,硬是擠進台大。那段日子,他睡在圖書館地板,靠泡麵度日,有次還餓到暈倒送醫。畢業後,他沒走安穩的上班族路,反而借了五十萬台幣創業,結果第一家公司做電商,三個月就垮了。債主天天上門,他躲在地下室寫程式,一邊啃饅頭一邊掉淚。朋友勸他放棄,他卻咬牙:「跌倒就爬起來,怕什麼?」
轉捩點在2008年金融海嘯。那時他第二個項目也瀕臨破產,員工跑光,只剩他一人守著空辦公室。某天深夜,他翻到一本舊日記,寫著小時候看父親捕魚的畫面——風浪再大,船總要回港。他忽然頓悟:成功不是避開風暴,而是學會在風暴中掌舵。隔天,他抵押房子,把最後資金全押在AI農業技術上。沒人看好這冷門領域,他卻像瘋子一樣,親自下田測試感測器,曬脫皮也不喊累。三年後,公司意外被矽谷巨頭收購,他一夕翻身。但這不是運氣,是他把每次失敗當養分,像釀酒一樣發酵出韌性。
問陳立人成功的秘訣,他總笑說:「哪有什麼捷徑?全是血汗換來的。」但細聊下去,會發現他有一套心法。第一,把「學習」當呼吸——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,讀一小時書,從哲學到程式碼,從不間斷。他說知識是盔甲,能擋住時代的變局。第二,「人脈要真誠」——他不搞應酬,卻總在關鍵時刻幫人。有次競爭對手公司快倒閉,他匿名匯款救急,後來對方成了他的合夥人。第三,「失敗是肥料」——每次挫折,他寫反思日記,轉化成行動清單。比如那次電商失敗,他發現自己太急躁,從此學會「慢火熬湯」的經營哲學。最後,「心態決定高度」——他每天冥想十分鐘,提醒自己:成功像潮汐,漲落都正常,別被虛名綁架。
現在,陳立人常回母校演講,不講大道理,只分享那些狼狽故事。他說:「崛起不是登頂,是學會在泥巴裡跳舞。」聽完他的經歷,我戒掉了抱怨,開始學他每天寫反思。半年後,我的新公司竟奇蹟般活下來。或許,真正的成功秘藏在你敢不敢直視傷口,讓它開出花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