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刷到高密那起傷人事件的新聞,指尖停在螢幕上好幾分鐘。胸口發悶,腦子裡嗡嗡作響。不是震驚,是種沉甸甸的無力感——類似事件,我們聽得還少嗎?每次新聞熱度過後,除了唏噓,真正沉澱下來思考、行動的,又有多少?這次,不想再讓它僅僅成為一則「過期新聞」。
先別急著貼標籤,說行兇者「天生反社會」或「就是個瘋子」。這種論調太偷懶,也阻斷了我們看清問題根源的可能。我訪談過幾位處理過類似案件的基層民警和社區工作者,拼湊出一些更複雜的圖像。這類極端暴力行為的觸發,往往不是單一因素,而是多重壓力的「疊加態」:
經濟上的絕望感是底層燃料。失業、欠債、看不到翻身希望,這種慢性煎熬會一點點腐蝕人的理智。加上家庭關係的崩塌——可能是長期爭吵、離異,或是至親重病帶來的無力負擔,讓「家」這個最後的避風港也消失了。還有更隱形卻致命的:未被察覺與疏於干預的精神健康危機。抑鬱、妄想、未被診斷的思覺失調在缺乏有效支持系統的環境下,這些內在風暴找不到出口,最終可能以毀滅性的方式爆發。當這幾股暗流在某個個體身上交匯,再加上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「引爆點」(一句爭吵、一個白眼、一次挫敗),悲劇就可能發生。
說這些,絕非為暴力開脫。任何理由都不能剝奪無辜者的生命權。分析原因,是為了更有效地預防。而預防,絕不能只靠事後的「嚴打」,關鍵在於社區這張「防護網」是否織得夠密、夠敏銳。
我們習慣了「自掃門前雪」。對門鄰居姓什麼?樓上那位獨居的阿婆多久沒下樓了?斜對面那個總低著頭、眼神陰鬱的中年人,最近是不是更沉默了?很多社區,人與人之間的溫度,低得可怕。那些潛在的「求救信號」——長期閉門不出、突然的暴躁易怒、在公共場所喃喃自語等異常行為,常常被集體忽略,或僅僅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:「那個人怪怪的。」 直到出事,才恍然大悟:「原來他當時就不對勁!」
硬體防護的漏洞也顯而易見。老舊社區的監控死角、形同虛設的門禁、昏暗的樓道、堆滿雜物的逃生通道這些都是安全隱患。物業管理如果只收費不服務,或缺乏專業的安全風險評估意識,社區就像一座不設防的城池。
預防,需要「軟硬兼施」。硬體上,必須動真格:敦促物業或業委會徹底排查監控盲區,昏暗路燈必須換,堵塞的消防通道必須清!這不是建議,是關乎生死的底線要求。同時,我們需要重新學習「看見」身邊的人。社區居委會、熱心志工能否建立更主動的關懷機制?不是形式化的「送溫暖」,而是有技巧地觀察和傾聽,發現異常苗頭,懂得鏈接專業資源(心理諮商、社工介入)。
更重要的是,法律和社會支持系統要能兜住底。完善精神衛生公共服務網絡,讓陷入困境的人有地方可去、有專業幫助可尋,而不是任其在絕望中沉淪。對經濟陷入絕境的家庭,需要有切實有效的救助管道,而非冰冷地拒之門外。
安全感,不是靠事後的憤怒和譴責堆砌出來的。它來自於我們日常對社區環境的點滴關注、對鄰里異常的主動察覺、對硬體漏洞的不妥協整改,以及對社會支持系統持續的呼籲與推動。高密的悲劇,是又一次刺耳的警報。這一次,我們能否不只是嘆息,而是從自己所在的樓道、自己所在的社區做起,把這張守護生命的安全網,織得更牢一些?
看完心裡堵得慌我們社區樓道燈壞了半年都沒人修,雜物堆得走路都難,物業永遠說「在處理」,是不是非要出事了才會重視?
作者提到「看見」鄰居這點太真實了!我家對面獨居大叔以前很和善,最近暴躁摔東西,罵人特別難聽。剛鼓起勇氣聯繫了社區關懷站,希望有人能去了解下。
經濟壓力+精神問題真的是炸彈組合!政府與其花大錢搞形象工程,不如多投點資源在社區心理諮商和緊急救助上,這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啊!
講防範措施很實在,但法律對行兇者的懲處力度呢?分析原因可以,但對受害者家屬來說,嚴懲兇手才是最大的公道!不能模糊焦點。
台灣這邊社區有「守望相助隊」,晚上有志工巡邏,感覺安心很多。大陸社區也可以參考這種模式,光靠監控不夠,人的溫度很重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