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走進山西證券三十週年論壇會場時,空氣裡有種微妙的電流。不是那種喧鬧的慶典氛圍,而是一種沉甸甸的期待——像暴雨來臨前低壓的寧靜。高善文博士走上台時,西裝外套隨意敞著,沒拿講稿,只帶了杯溫水。他開口第一句話就戳破了會場的氣球:「很多人問我,轉型期何時結束?我的答案是:當你不再天天問這個問題的時候。」
全場安靜了幾秒,然後是低低的笑聲和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。高善文沒急著拋數據,反而講了個山西老窖酒廠的故事。九十年代末酒廠瀕臨倒閉時,老師傅們把最後幾壇原漿埋進地窖,轉身去沿海打工。二十多年後,當年輕一代帶著資本和電商思維回來重振品牌,那幾罈老酒成了最珍貴的資產。「現在我們談的經濟新舊動能轉換,」他頓了頓,「就像那間老酒廠。有人只看見生鏽的釀酒槽,有人聞得到地窖裡的酒香。」
當螢幕亮出那張著名的「中美資產定價背離曲線」時,前排幾位基金經理不約而同往前傾身。紅藍兩條線像兩條掙扎的巨蟒,在2020年後突然劇烈分叉。高善文用雷射筆點著分岔口:「看這裡,就像黃河在潼關突然九十度轉彎。市場定價機制正在經歷地質運動級的板塊碰撞。」他沒說「估值修復」這類陳詞濫調,反而提起山西地質博物館的斷層標本:「斷層帶最危險,但也最容易找到稀有礦脈。」
茶歇時聽見兩個私募老闆爭論。「他說現在是\非典型週期\,根本是逃避預測嘛!」「你沒聽懂後半句——他說要盯著\邊際改善的加速度\,這才是關鍵。」我端著咖啡杯想起他舉的例子:監測煤礦安全不光看瓦斯濃度,更要看濃度變化率。當變化率從負轉正的瞬間,往往比絕對值達標更重要。這種思維轉換,像把望遠鏡換成顯微鏡。
最震撼的是他對「時間折價」的闡釋。當大螢幕打出日本1994-2004年家庭資產負債表變化圖時,有人倒抽口氣。「看日經指數會覺得失去三十年,」雷射紅點停在家庭金融資產欄位,「但這期間日本家庭增持了27兆日圓海外證券。」他提醒山西企業家們:你們祖輩走西口闖關東,不也是把黃土高原的時間折價換成關外空間溢價?「與其焦慮週期長度,不如重構資產坐標系。」
散場時飄起小雨。計程車電台正播著某財經主播亢奮的點評:「高善文暗示抄底時機到」我搖下車窗,路過證券營業部門口,電子屏紅光映著濕漉漉的地面。想起演講最後他隨手畫的曲線:橫軸是「市場共識強度」,縱軸是「錯誤定價程度」,那根上揚的拋物線像把彎刀。「當所有人舉著同一張地圖時,」他放下粉筆拍了拍手,「真正的寶藏往往在圖紙邊緣的留白處。」雨刮器來回擺動,把霓虹燈光刮成流淌的顏料。
講資產定價背離那段太燒腦了,能不能用買菜比喻解釋下?好比豬肉和青菜價格通常同漲同跌,但突然豬肉狂跌青菜暴漲?
所以現在該不該抄底港股啊?高博說要關注邊際變化率,但普通散戶去哪找這些即時數據?
有人注意到他暗諷新能源過熱嗎?提到山西老窖時說「發酵不足的酒會變酸」,鏡頭掃到某光伏巨頭代表表情超精彩
所以現在是該把定存換成日股基金?但日圓貶成這樣真的能吃肉嗎?
最扎心是那句「焦慮轉型何時結束的人,可能還沒找到新賽道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