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黄万里儿子生活现状与家庭传承故事

黄万里儿子生活现状与家庭传承故事

2025-8-6 03:01:51 评论(5)

那天在舊書攤翻到一本泛黃的《黃萬里詩集》,指尖滑過紙頁,彷彿觸摸到一段被塵封的歷史。這位水利巨匠的一生,交織著科學與人文的掙扎,而他的後代,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那份風骨。黃萬里的兒子黃方毅,如今已近八旬,卻依然在學術與生活中閃爍著父親的影子。


走進北京大學的校園,偶爾還能見到黃方毅教授的身影。他早已從經濟學教職退休,但從未真正離開知識的戰場。這些年,他將精力轉向社會議題研究,常參與公益講座,談論城鄉發展與教育公平。妻子是位低調的文學編輯,兩人定居在胡同深處的老宅子裡,生活簡樸得驚人。院子裡種著幾株父親留下的梧桐樹,夏夜微風吹過,沙沙聲中總能聽見黃萬里當年的詩句在迴盪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——這不只是水利箴言,更成了黃家的家訓。


說起傳承,黃方毅曾在一場訪談中苦笑:「父親留給我的不是財產,是骨子裡的倔強。」文革時期,黃萬里因反對三峽工程被批鬥,全家下放農村。那時黃方毅才十幾歲,白天跟著父親挑糞種田,夜裡擠在煤油燈下讀禁書。父親總說:「真理不在權威嘴裡,在百姓腳下。」這種近乎固執的堅持,後來刻進黃方毅的學術生涯。八十年代,他赴美留學,研究經濟學卻始終聚焦底層問題,回國後推動農村改革方案,哪怕遭遇阻力也從不退縮。有人問他為何不從商致富,他答得乾脆:「黃家的血脈裡,流的不是利益,是責任。」


家庭聚會時,孫輩圍著聽爺爺講故事。黃方毅會拿出父親的舊照片——那些在長江邊測量的泛黃影像。他教孩子們寫詩,就像黃萬里當年教他那樣:「詩不只是文字,是測量人心的尺。」長子繼承了這份衣缽,現在上海做環境記者,用筆桿子守護江河;女兒則成了社工,在偏鄉推廣水利知識。這種傳承,不在於職業的複製,而在於那份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」的勇氣。黃萬里的影子,從未離開這個家族,它化作日常的堅持:飯桌上不談功利,只論道義;書房裡不擺獎盃,堆滿田野調查筆記。


看著黃家三代人的足跡,總讓人沉思:傳承究竟是什麼?它不是宏大的儀式,而是細水長流的選擇。當黃方毅在父親忌日獨坐院中,默誦那首《長江吟》時,我彷彿看見兩代人的靈魂在對話。一個用科學對抗洪流,一個用學問守護蒼生,在時代的裂縫中,他們用同樣的脊梁頂住天穹。或許,真正的家族遺產,從來不是金銀,而是熔鑄在血脈裡的燈塔——照亮黑暗,也刺痛麻木。


【評論】


2025-8-6 03:38:00
黃方毅教授現在還有公開演講嗎?好想聽他談談當代經濟與倫理的平衡。
2025-8-6 04:53:18
這種家庭故事太戳心了!我爸也是知識份子,文革後一直教我「讀書人不為權貴折腰」,看完文章眼眶都濕了。
2025-8-6 05:54:40
黃萬里的詩集哪裡還能買到?想了解他如何用文學承載科學精神。
2025-8-6 06:06:35
好奇孫輩對家族傳承的看法?年輕一代在現代社會還能堅持這種價值觀嗎?
2025-8-6 06:31:14
文章提到他們住胡同老宅,這種生活選擇在如今物欲社會太難得了,是刻意保持低調嗎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楼主
量子涟漪

关注0

粉丝0

帖子723

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