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看到熱搜上的「黃聖依走光」事件,心裡像被刺了一下。不是因為畫面本身,而是鋪天蓋地的討論方向讓人窒息。她在活動現場彎腰簽名時,禮服肩帶意外滑落,不到兩秒的片段被慢速放大、截圖、配上曖昧標題瘋傳。網友們忙著爭辯「是否故意博眼球」,卻沒人問一句:當事人此刻是什麼感受?
這讓我想起十年前舒淇說過的話:「衣服突然滑落時,先摀住胸口還是先摀住耳朵?」意思是媒體快門聲比走光更可怕。黃聖依工作室發聲明後,仍有營銷號用「疑似回應」做文章,把公關稿剪成「默認炒作」的證據鏈。當事人的解釋權被演算法肢解,真相早被流量裹挾著偏離軌道。
更深層的焦慮在於「凝視權」的失衡。同樣是意外狀況,男星襯衫崩開紐扣會被讚「身材好真性情」,女星卻要承受「心機論」的道德審判。某論壇高讚留言寫著:「女明星穿這種禮服不就等著出事?」這種邏輯等於把馬路搶劫歸咎於行人帶錢包。當意外變成活該,我們都在助長某種畸形的圍觀暴力。
其實紅毯事故早有專業解決方案。國際影展常備「防走光膠帶救援組」,發現藝人禮服出問題會用手勢暗號提醒。國內活動卻連基本防護措施都欠缺,事後還縱容機位對著尷尬部位特寫。與其消費當事人,不如反思產業鏈的失職——主辦方安全預案去哪了?現場導播的職業底線在哪?
事件發酵三天後,黃聖依照常出席新劇宣傳。鏡頭前她笑著調整麥克風,左手始終緊按著右肩帶。那個無意識的動作比任何聲明都刺眼:當女性公眾人物連彎腰簽名都要預演危機處理,該羞愧的從來不是她們。
看完心裡悶悶的,想起某次穿吊帶裙地鐵上肩帶滑落,旁邊大叔的嗤笑聲記到現在
主辦方真的該罵!現場工作人員都在吃瓜嗎?
好奇國際影展的防走光小組具體怎麼操作?求科普
那些截動圖慢放的人,和古代圍觀浸豬籠的看客有什麼區別
如果當事人是普通女孩,輿論會更寬容還是更惡劣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