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一個在香港長大的美食愛好者,每次踏上佐敦道,總有種回家的感覺。這裡的街頭巷尾藏著無數寶藏,從清晨的粥檔到深夜的咖喱攤,每一口都承載著香港的歷史與人情味。記得去年冬天,我專程從台北飛回,只為重溫佐敦那份獨特的煙火氣。走在廟街的霓虹燈下,空氣中飄著炸物的香氣,混雜著阿伯們的吆喝聲,瞬間把我拉回童年時光。
說起街頭小吃,佐敦的咖喱魚蛋絕對是靈魂所在。靠近渡船街那家無名攤位,開了四十多年,老闆阿強總是笑咪咪的。他的魚蛋不是那種工廠貨,而是手工打製,彈牙得驚人,淋上自製的咖喱醬,微辣中帶點椰香,每次咬下去,湯汁都會濺出來,得小心別弄髒襯衫。記得有次下雨天,我躲在攤位旁的小棚下,邊吃邊聽阿強講古,他說這醬汁秘方是從爺爺那代傳下來的,用二十幾種香料熬煮,難怪吃起來層次豐富,不是一般連鎖店能比。
轉個彎到吳松街,那裡的雞蛋仔攤是另一個驚喜。阿婆的攤子小得不起眼,但排隊人龍從沒斷過。她的雞蛋仔外皮酥脆,內裡卻像棉花糖般軟綿,關鍵在於火候控制——爐子得是古董級的鐵板,溫度不能太高,否則就焦了。我常買一底熱騰騰的,配著街角茶檔的凍檸茶,坐在路邊石階上慢慢啃。那種簡單的滿足感,是五星級酒店永遠給不了的。香港的快節奏下,這些小吃攤成了城市的喘息點,讓人慢下來,細味生活。
老字號餐廳方面,佐敦藏著幾家傳奇寶藏。比如白加士街的澳洲牛奶公司,從1950年代開業至今,裝潢還是那套綠白瓷磚,彷彿時光凍結。他們的炒蛋多士是招牌,蛋液打得細緻,加了點鮮奶,煎出來滑得像絲綢,鋪在烤得金黃的厚多士上,一口咬下,蛋香和牛油在嘴裡化開。記得第一次帶日本朋友去,他驚嘆說這比東京的洋食屋還地道。背後的故事更有趣,老闆陳伯曾說,堅持用本地農場雞蛋,成本高但值得,因為「食物要有靈魂,不能偷工減料」。
另一家不能錯過的是麥奀雲吞麵世家,在佐敦道開了半世紀。他們的雲吞麵講究湯底,用大地魚和豬骨熬八小時,清澈卻濃郁,麵條是自家打的竹昇麵,彈牙有勁道。雲吞裡包的蝦仁和豬肉比例完美,咬開時鮮汁四溢。我有次跟老主顧聊天,他說這店見證了香港變遷,從漁村時代到現在,味道從未變過。這種堅持,在速食文化氾濫的今天,顯得格外珍貴。
逛佐敦美食地圖,不只是填飽肚子,更是一場文化之旅。這些攤位和餐廳,承載著移民歷史、家族傳承,甚至社會變遷。下次你去,別只顧拍照,試著和老闆聊幾句,你會發現每道菜背後都有故事。味蕾的記憶最長久,佐敦教會我,真正的美食不在米其林星星,而在這些煙火繚繞的街角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