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踏入荃灣,總覺得像打開一個藏寶箱。這裡沒有中環的華麗外衣,也沒有尖沙咀的遊客喧囂,卻藏著香港最生猛的市井煙火。路過街市門口阿婆手起刀落斬燒鵝的俐落,聞到茶餐廳飄出的菠蘿油甜香,轉角撞見老冰室磨砂玻璃透出的昏黃燈光——這些才是香港跳動的脈搏。
說起荃灣美食,不得不提那間躲在街市二樓熟食中心的「蘇記茶檔」。十幾年來鐵皮檔口風雨不改,招牌沙爹牛肉麵的秘方,老闆蘇伯笑稱「係用咗半世人嘅固執熬出嚟嘅」。沙爹醬濃到黐住嘴唇,牛肉嫩滑得離奇,襯埋杯手沖絲襪奶茶,滾燙的茶膽撞入冰凍淡奶,飲落喉嚨有種奇妙的撕裂感。清晨五點開檔,未到九點牛肉麵就沽清,街坊捧著碗蹲在塑膠凳上吸麵的畫面,日日上演。
沿著楊屋道拐進小巷,有間門面褪色的「德發荳品廠」,三代人守著石磨磨豆漿。清晨經過總見白茫茫蒸氣湧出,剛出爐的豆腐花還顫巍巍晃動,豆香濃得能穿透口罩。老師傅堅持用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,石膏粉分量精準到用藥房秤量。最妙是加一勺自製黃糖薑汁,熱辣辣的薑撞進冰涼豆花,冷熱在舌尖交鋒的瞬間,你會明白什麼叫「古早味的叛逆」。
若想尋點新派滋味,海濱長廊盡頭的「木系烘焙」藏著驚喜。90後店主把港式雞尾包拆解重組,流心鹹蛋黃餡混入馬來西亞椰子絲,酥皮撒上竹炭粉烤得烏亮。咬下去脆皮「咔嚓」裂開,金黃餡料像熔岩湧出,鹹甜交織得讓人忍不住抖腿。玻璃櫃裡還躺著斑蘭咖央麻糬包,綠得像翡翠,拉絲長到要站起來扯斷。
吃撐了就去活化古蹟散步。前身是紡織王國的「南豐紗廠」,如今鋼筋骨架纏繞著藤蔓植物。最震撼是四樓「紗廠絮語」展廳,百部老式紡紗機組成銀色森林,角落投影著70年代女工訪談:「當年轟鳴聲震到耳聾,但放工換上花裙去麗宮戲院睇戲,成條街都係姐妹笑聲。」陽光穿過鋸齒屋頂灑在紅磚地,恍惚還能聞到棉絮混著汗水的氣味。
想尋清幽就去圓玄學院。別止步於主殿,沿著後山小徑往上爬,十分鐘後會撞見秘境——飛瀑從「三教大殿」屋簷飛瀉,水霧裡七彩琉璃瓦閃著光。坐在「澄心亭」看錦鯉吞食雲影,石柱刻著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」,突然就懂了何謂禪意。黃昏時道士敲響銅鐘,餘音漫過荃灣鬧市,山下霓虹初亮如星河流淌。
入夜後最愛鑽進「路德圍」夜市。五步攤位就換種香氣:印尼沙嗲串燃起炭火,台灣刈包蒸騰白煙,泰式青木瓜絲搗臼聲咚咚作響。推薦試試「阿婆格仔餅」,鐵模烘烤的格仔餅夾著自製咖央醬,外脆內軟像吃著雲朵。阿婆總嘟囔:「後生仔別玩手機,趁熱食先有靈魂!」油紙包捧在手心發燙,甜味混著街頭霓虹滲進指縫。
臨走前別錯過凌晨限定的「和記粥檔」。老闆用瑤柱大地魚熬粥底三小時,滾燙綿滑得能托起整片鯇魚腩。最銷魂是那碟炸兩,腸粉皮薄得透光,裹著現炸鬼馬油條,淋上秘製甜豉油。坐在街邊摺枱旁,看粥鍋蒸氣混著車尾燈紅光,耳邊飄來運海鮮貨車的收音機粵曲,這才是荃灣的魔幻時刻。
在這裡,新舊不是對立而是共生。紗廠文青咖啡杯映著老冰室的馬賽克磚,百年豆品香飄過智能咖啡機,路邊攤炭火照亮網紅打卡燈。下次來別只衝商場,試試拐進後巷找蘇伯吹水,或者跟磨豆漿師傅學看「豆花皺紋」,你會發現荃灣真正的寶藏,藏在那些被歲月磨出包漿的生活紋理裡。
蘇記嘅沙爹牛肉麵真係神級!上個月特登晨早六點去朝聖,點知撞正蘇伯喺度炒沙爹醬,成個熟食中心香到癲,隔離枱個阿叔話要打包醬汁返屋企撈麵
南豐紗廠四樓個機械森林超好影相!不過想問樓主知唔知展廳角落部復古紡紗機係咪真係用得?見到有條皮帶好似仲郁得下
睇到德發荳品廠段好有共鳴 細個跟阿媽去買豆腐 老闆總會送多塊微焦嘅豆腐皮俾我當零食 而家食極都搵唔返果陣燶燶哋嘅炭香
路德圍夜市個印尼沙嗲阿姐搬咗去後巷電單車位 佢嘅花生醬係落咗斑蘭葉磨碎 同平時食到嘅完全唔同層次
點解無提到海霸街糖水鋪?佢哋嘅腐竹薏米仲係用銅煲明火煲 晚晚排長龍就係等鍋底嗰層微焦嘅「糖衣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