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水埗唐樓的霓虹燈在雨夜裡暈開,我望著鐵閘內貼滿招租廣告的佈告欄,突然想起阿May。三年前她拖著行李箱站在同樣的位置,指尖在「套房月租$3800」的廣告上停留良久。如今她在油麻地某棟舊樓頂層安頓下來,房門後掛著手作捕夢網,床頭常備三款不同廠牌的安全套——這是她用兩次報警經歷換來的生存智慧。
香港「一樓一」生態像都市的毛細血管,隱匿在掛滿晾衣竹的後巷深處。選址不只是租金考量,更要看夜間保安是否睜隻眼閉隻眼,大廈清潔工收垃圾的時間是否避開尖峰時段。銅鑼灣某棟戰前騎樓之所以成為熱門地點,關鍵在於管理員阿伯耳背,且電梯監視器三年前已報廢。
安全防線從預約環節就開始築起。有經驗的姊妹接電話會先問:「陳生介紹嘅?」若對方支吾便掛線。真正老手更在門後備著偽裝——茶几散落幼兒識字卡,冰箱貼著外傭中介單據,當遇突擊檢查時,瞬間切換成「等待僱主面試的菲傭」或「孩子剛睡著的單親媽」。曾有姊妹在屯門用這招,反而讓巡查人員幫忙修好漏水的水龍頭。
健康管理是門精算學。除了強制使用安全套,她們會記錄每位客人的編號特徵。有姊妹開發出「三色標記法」:藍標代表可接吻客人,黃標限基礎服務,紅標則全程戴兩層手套。更有人定期到私家診所做「假身份」婦檢,化驗單名字永遠是「陳太」。
最驚心是去年颱風夜,住深水埗的琪琪發現常客舉止異常。她假借泡茶溜進廚房,用預設快捷鍵傳出警報簡訊。十分鐘後假扮外賣仔的姐妹在門外高喊:「琪姐!你份鮮蝦雲吞麵到!」——這是她們約定的撤退暗號。後來新聞報導該區發生傷人案,行凶者特徵與那晚客人完全吻合。
這行當的黃昏總來得突然。四十歲的芳姐在葵涌套房做到去年聖誕節,最後用積蓄開了間手工皂工作室。某日我經過她的店舖,櫥窗裡紫草皂擺成蓮花狀,她正教主婦們用橄欖油調香。陽光穿過玻璃落在她手腕,那裡有道淡白疤痕,是當年為防暴徒藏在髮簪裡的刀片劃傷的。
【評論】
文中提到嘅三色標記法好實用,但點樣確保客人唔會發現標記系統?萬一佢哋見到自己係紅標會唔會發難?
睇到颱風夜個段真係心寒,想知更多姊妹間嘅緊急暗號設計邏輯,例如點樣避免被客人識破?
好奇法律灰色地帶點自保,如果遇到差人查牌,出示假婦檢報告會否構成虛假文書罪?
最後芳姐轉型個段睇到眼濕濕,其實有冇NGO專門幫從業員規劃退場?
文中冇點講科技應用,而家係咪真有人用加密App預約?定係傳統打電話先最安全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