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出當年備戰貝萊德OA的筆記本,邊角都磨得起毛了。那時候在圖書館泡到凌晨,咖啡杯在桌角摞成塔,螢幕光映著黑眼圈。現在想來,那些崩潰瞬間反而成了最珍貴的職場入場券。今天這篇乾貨,把我踩過的坑和跳坑姿勢全攤開講,畢竟金融頂尖玩家的考場,從來不是靠臨時抱佛腳就能闖關的。
貝萊德的線上測評像個多層俄羅斯套娃。最外層是性格測試,別被「隨意填填」的錯覺騙了——去年有應聘者在這關被刷,事後才知道系統在比對「風險偏好表述」與「抗壓情境選擇」的矛盾值。中間層的數理邏輯題會讓文科生頭皮發麻,比如給出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曲線,要求五分鐘內推算槓桿清算閾值。最核心的商業案例環節,去年真題是模擬2024年美聯儲突然降息時,如何調整養老基金債券倉位配比,答題框旁還掛著倒計時紅字。
真題重現永遠是最狠的教具。記得有道題讓分析兩頁PDF裡的對沖基金業績報告,找出三個潛在數據矛盾點。現場才發現報表裡藏著「管理費計算基準日」和「投資人贖回日」的日期陷阱,這種實戰感是刷題軟體給不了的。建議用彭博終端模擬倉練敏感度,把EUR/USD匯率波動和黃金ETF持倉量並列在分屏上,強迫大腦建立跨市場聯動思維。
備考武器庫得精準打擊。數理部分狂啃《Heard on the Street》裡的隨機微積分題,商業案例則把CFA三級真題當沙包用。最關鍵是建立「貝萊德思維模型」:遇到能源股分析題,先想ESG評分再算估值;看到併購案立刻拆解synergy是否達標3.5%的內部紅線。某次練到凌晨三點突然開竅——原來所有題目都在測試「不確定性量化能力」,就像他們量化部門牆上刻的那行字:「當黑天鵝起飛時,你的Excel應該早有備份」。
倒數七天衝刺法被我稱作「創可貼戰術」。每天早九點用投行交易室晨會模式:九十秒口述前日市場要聞,接著二十分鐘解構貝萊德最新財報的footnote。午休用手機刷遍WallStreetOasis論壇的OT經驗帖,重點標記那些「題幹出現『假設波動率曲面平移』該怎麼辦」的魔鬼細節。晚間實戰嚴格按監考環境:關手機、單螢幕、甚至調高室溫模擬考場焦慮感。
考場上遇到突發狀況別硬扛。曾有題給出四組矛盾數據要求調整投資組合,我果斷放棄糾結數據源,直接套用風險平價模型倒推權重,後來才知道這正是考官想看的「實務決斷力」。交卷前十分鐘千萬檢查計算器歷史記錄,有朋友因按錯一個平方根導致夏普比率全盤崩,螢幕跳出「未通過」時才發現小數點叛逃。
收到offer郵件那晚沒開香檳,反而把OA錯題本燒了祭天。火光裡浮現考官最後的面試提問:「你認為AI能替代資產配置決策嗎?」當時回答「演算法負責發現價值,人類負責定義價值」,現在想來,這場考試本質是場殘酷的價值觀過濾——貝萊德要的不是解題機器,而是能在數據風暴裡緊握羅盤的船長。
數理部分練習題量要多少才夠?我每天刷30題還是卡時間
求分享商業案例真題資源庫!論壇上的都好零散
性格測試遇到「每周願意加班幾天」這種死亡題怎麼答比較安全?
坐等樓主講影片面試環節 聽說OA過關才是真正的開始
用Python做數據分析題會被系統判定作弊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