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這個時候,我收到Citadel量化研究實習生的面試邀請,心跳快得像在跑馬拉松。作為一個普通大學數學系的學生,從沒想過能踏進這家頂尖對沖基金的大門。那幾個月的準備,簡直是一場身心考驗,但現在回想起來,每一滴汗水都值得。今天,我想把這段經歷攤開來,分享給所有夢想進入量化領域的朋友們,希望能幫你們少走彎路。
面試流程比我預期的還硬核。Citadel的量化研究實習生篩選,通常分三關:先是線上編程測試,再來電話技術面,最後是現場輪盤戰。線上測試那關,我差點栽跟頭——題目全是高頻交易相關的算法題,時間壓得超緊。我當時太自信,沒練夠LeetCode上的動態規劃題,結果卡在一道優化問題上,浪費了寶貴分鐘。事後才知,Citadel愛考實時數據處理,像用Python模擬市場波動,或是C++寫高效排序。那次教訓讓我明白,光懂理論不夠,實戰反應才是關鍵。
準備階段,我調整策略,把重點放在基礎功的打磨上。數學是量化研究的骨幹,概率統計和微積分必須滾瓜爛熟。我每天花兩小時啃《Options,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》這本書,裡面的Black-Scholes模型推導,面試官超愛問細節。編程部分,Python和C++雙修是標配,我建議多練HackerRank上的競賽題,尤其關注時間複雜度優化。有一次模擬面試,朋友扮面試官狂轟概率謎題,像「擲骰子期望值計算」,逼得我腦筋急轉彎。這些練習不只提升技術,更訓練臨場冷靜。
現場面試那天,氛圍緊張得像戰場。五位面試官輪流上陣,從技術問題延伸到行為考驗。有位資深研究員問我:「如果給你一個高維數據集,怎麼快速找出異常值?」我沒直接答算法,而是先釐清業務場景,再提出基於機器學習的解法。事後他反饋,這思路展現了商業敏感度,正是Citadel看重的——量化不只算數字,更要懂市場脈動。那次經驗讓我體悟,軟實力如溝通和批判思考,往往比硬技術更致命。失敗不可怕,怕的是沒從中學到教訓。
給新手的建議:早點起步,別等到面試通知才慌。建立每日學習節奏,結合理論與實作;找同儕組讀書會,互相挑戰;面試後無論成敗,寫覆盤筆記。量化這條路,拼的是持久力。希望我的故事能點亮你們的征途,記住,每個挫折都是墊腳石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聊聊你們的經驗或疑惑,一起成長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