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藥箱翻出那條用了一半的克黴唑乳膏,突然想起前陣子朋友緊張兮兮私訊我:「這條藥膏擦完皮膚變超薄!裡面是不是偷加類固醇啊?」當下我愣住,這誤會可大了。作為曾經被香港腳糾纏三個月、把皮膚科診所當廚房跑的過來人,還真和醫師藥師聊透這支家家戶戶必備的粉色藥膏。
克黴唑(Clotrimazole)從頭到尾就是個「真菌殺手」,專攻黴菌細胞膜。想像黴菌像顆氣球,克黴唑會戳破它外層的麥角固醇,讓黴菌漏氣死亡。這種機轉和類固醇壓制免疫反應的路數八竿子打不著。衛生署藥品資料庫翻開看,市面常見的克黴唑乳膏如「凱娜婷」、「黴可舒」,成分欄老實得很,根本找不到類固醇蹤影。
但為什麼有人擦完覺得皮膚變薄泛紅?上回覆診時醫師一語道破:「你拿顯微鏡看自己腳趾縫了嗎?」原來黴菌感染本身就會讓皮膚角質層受損,當克黴唑殺死黴菌後,底下脆弱的新皮露出,加上台灣潮濕天氣讓傷口不易收乾,視覺上就像皮膚變薄。這誤會像極了把清創後的傷口當成手術刀害的。
在銅鑼灣藥妝店當十年資深藥師的陳小姐跟我分享真實案例。有位媽媽拿小孩的對磨疹照片給她看,說擦了三天藥膏不見效,自行改成每兩小時厚敷。藥師嚇得趕緊阻止:「黴菌在皮下繁衍的速度,哪趕得上你塗藥的頻率?」過度使用反而破壞皮膚屏障,黴菌沒殺死,倒培養出抗藥性菌株。
真正該警惕的是「複方藥膏陷阱」。醫師翻出抽屜裡某條皮膚科自費藥膏:「你看這英文名Clobetasol propionate + Clotrimazole,前段就是超強效類固醇。」有些藥廠把字體縮到螞蟻大小,民眾只認得克黴唑就狂擦。去年就有阿伯把複方藥當普通抗黴藥塗滿背,兩週後滿月臉水牛肩找上門。
安全使用關鍵藏在細節裡。我那支粉色藥膏背面有行小字:「使用七日未改善應停藥」,這不是裝飾品。醫師教我三招自保:買單方藥認明衛署藥製字號、藥局燈光再暗也要瞇眼看完成分表、擦藥範圍別超過患部兩公分。像胯下濕疹這種嬌嫩部位,藥師建議薄擦後用冷風吹乾,比用衛生紙磨擦更護膚。
最後提醒個血淚教訓。去年夏天我腳癢到睡不著,隨手拿克黴唑混著止癢藥膏塗,結果患處腫成紅饅頭。醫師搖頭:「你當黴菌是調酒師嗎?」不同藥膏的基劑可能相剋,疊擦等於自製皮膚炸彈。現在我的藥箱嚴格執行「單次單藥」原則,畢竟皮膚造反起來,比颱風天搶不到菜還讓人崩潰。
擦克黴唑後患處周圍脫皮是正常的嗎?脫皮該繼續擦還是停藥?
孕婦大腿內側長汗斑,藥師說克黴唑安全,但包裝寫孕婦諮詢醫師,到底能不能用?
請問用在私密處黴菌感染時,需要特別稀釋藥膏嗎?怕黏膜太脆弱
寶寶的尿布疹醫生開克黴唑,但網上有人說尿布疹不是黴菌引起,擦這個有效嗎?
藥膏開封半年還剩半條,保存期限寫三年,需要冷藏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