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咖啡厅碰到一個老朋友,他剛創業做電商,一臉困惑地問我:「廣告投放裡那個CPT到底是什麼鬼?我看合約上寫著CPT費用,完全搞不懂。」這讓我想起十年前剛踏入廣告界時,同樣被一堆術語搞得頭大。那時我在一家小型媒體公司實習,老闆丟給我一份戶外廣告提案,上面密密麻麻的CPT、CPM,我硬著頭皮查資料才慢慢摸透。現在,就來聊聊這個看似簡單卻藏著深意的廣告術語吧。
CPT,全名是Cost Per Time,中文直譯就是「按時間付費」。顧名思義,廣告主根據廣告展示的時間長短來付錢,比如租用網站橫幅一週、或戶外看板一個月。這種模式在傳統廣告界很常見,尤其像報紙、電視或公車站牌廣告,業主直接買斷時段,費用固定,不用管點擊或曝光次數。舉個真實例子,我幫客戶策劃過一個社區活動,在本地電台買了黃金時段廣告,每天播放三次,持續兩週,總價談好就一筆付清,超級省心。
但CPT不只限於老派媒體,數位時代它照樣活躍。比如YouTube的頻道廣告位,你可以包下首頁橫幅一天;或者社群平台如Facebook,提供「贊助貼文」的時段租賃。關鍵在於,CPT的核心優勢是預算可控——廣告主事先知道花多少錢,不會像CPC(按點擊付費)那樣,點擊暴增就爆預算。不過,這也帶來風險:萬一廣告放出去沒人看,錢就白燒了。我遇過一個慘痛教訓,曾幫新創品牌投機場廣告牌一個月,結果旅客流量低,轉換率幾乎為零,事後檢討才發現CPT更適合高流量場景,像熱門網站首頁。
深入點說,CPT的應用得看產業特性。在快消品行業,它簡直是神器,因為品牌曝光優先於即時轉換;但對電商來說,可能不如CPM(按千次曝光付費)精準。我參與過跨國案子,比較過三種模式:CPT適合長期品牌建設,CPM利於數據追蹤,CPC則重直接銷售。舉例,奢侈品品牌常選CPT在雜誌買整版廣告,營造高端形象;而中小企業用CPT得謹慎,最好搭配數據工具監測曝光質量,避免錢打水漂。
最後給點實戰建議:別盲目跟風。新手入門時,我會建議從CPT試水,因為門檻低、操作簡單。但切記,談合約前務必確認展示位置和時段價值——問清楚流量數據、受眾重疊率。像我有次幫客戶談網站廣告,硬是要求對方提供歷史點擊報告,才避開坑。廣告世界變化快,CPT雖老派,卻在特定場景閃閃發光。關鍵是靈活運用,讓每一分錢都擲地有聲。
這篇超實用!正好我們公司在規劃Q4廣告預算,CPT的優缺點分析幫了大忙,謝謝分享。
請問CPT在短影音平台如TikTok上應用多嗎?有沒有推薦的案例參考?
我試過用CPT投戶外廣告,但轉換率超低,作者能給更具體的優化建議嗎?比如怎麼挑時段?
深度文推一個!很少看到把CPT和CPM、CPC比較得這麼清楚,尤其產業應用那部分超有啟發。
好奇CPT在傳統媒體vs數位媒體的成本差異大嗎?像電視廣告會不會貴到爆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