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盯著螢幕上那行頑固的error message,咖啡涼了第三回。這是我啃CS61A第二個禮拜的寫照。UC Berkeley這門「計算機程序的結構與解釋」像座陡峭的山,爬得氣喘吁吁卻又看見前所未見的風景。它不是教你背Python語法,是逼你用計算思維重組大腦神經元。
當年我踩過的坑,是太早跳進作業深淵。Lecture影片開1.5倍速狂飆,以為看懂lambda就萬事大吉,結果Project 1的遞歸題像鬼打牆,卡到凌晨三點才驚覺:地基沒打穩,代碼堆越高塌得越慘。後來我學乖了,每週先拿張白紙,把當週核心概念(環境模型、高階函數、遞歸思維)用自己話寫成「作弊小抄」,寫不出來就滾回去重看Notes。這招笨,但能逼你直面知識漏洞。
官方資源藏著黃金礦脈,多數人卻只挖表面。課本Composing Programs不是參考書,是核心骨架。我習慣週末用彩色螢光筆「暴力拆解」一章:黃色標抽象屏障案例,藍色標環境圖變換,粉紅標顛覆常識的觀點(例如:函數也是數據!)。搭配Lecture裡Brian Harvey那句魔性口頭禪:\反覆聽幾次,抽象概念突然就接地氣了。
Project是煉獄也是捷徑。與其熬夜單打獨鬥,不如早點蹲Discord頻道。關鍵不是直接要答案,是觀察高手「提問的藝術」。有人貼出報錯截圖時,我會先暫停手邊工作,試著在腦中推演他的代碼路徑——這比寫十題練習更有用。記住助教常說的:\The computer is never wrong. It\s only ever exactly as wrong as you are.\
當遞歸把你逼到牆角,試試「實體化思考術」。我把Hog Game骰子規則畫在便條紙貼滿牆,用磁鐵代表玩家狀態移動;寫樹遞歸時,抓一把樂高積木模擬分支組合。抽象概念具象化,大腦抗拒感會降低。別小看課程自帶的Python解釋器,點擊「Visualize」看環境幀動態生成,比乾啃文字清晰十倍。
最難跨越的坎往往是心態。看到同學三小時解開Scheme難題,自己卡了三天,那種焦灼我懂。但後來當TA才發現,那些「天才」可能高中就寫過Lisp。我的轉捩點是把「比較心態」轉成「考古學家模式」:每份舊考卷是藏寶圖,刻意用最蠢的解法寫一遍,再對照滿分答案逆向拆解思維差異。慢,但半年後回頭看,當初掙扎的點都成了肌肉記憶。
這條路沒有魔法子彈,只有持續而誠實的練習。當你某天突然發現,看世界的方式開始自動「函數化」「抽象化」,那種通透感,比任何成績都值得。
求問遞歸思維開竅訣竅!卡在樹遞歸兩週了,畫環境圖還是暈,有沒有更邪門的練習方式?
樓主提到的「實體化思考」救命了!用圍棋棋子擺Stream操作瞬間看懂,原來我不是笨是太依賴鍵盤
教材推這個:除了官方資源,CS61A Study Guide 的「Common Pitfalls」清單每週必讀,少踩好多雷
在線等:Scheme宏項目有推薦的參考實現嗎?自己寫的總覺得像裹腳布,想觀摩優雅解法的設計邏輯
過來人+1 當年死磕環境模型筆記:Environment Diagram Guide 列印貼床頭,夢裡都在畫框框
|